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普宁城市网 - 普宁市网络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浸润着宗祠文化的燎原中学

2015-12-24 11:16| 发布者: 普城小编| 查看: 2106| 评论: 4|原作者: js3000

摘要: 宗祠祖庙遍布于中国的乡野。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大半得益于中国的宗祠。这话一点不假,有句古话叫“礼失求诸野”,道出了中国的乡野农村,才是储存中国礼乐的最终地方,也是遏制礼崩乐坏的最后最坚固的防线。中国广大 ...
(1).jpg      宗祠祖庙遍布于中国的乡野。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大半得益于中国的宗祠。这话一点不假,有句古话叫“礼失求诸野”,道出了中国的乡野农村,才是储存中国礼乐的最终地方,也是遏制礼崩乐坏的最后最坚固的防线。中国广大农村的宗祠祖庙,是礼乐依存的集约化载体。我总在想,咱们潮汕地区的民风淳朴,重教崇礼,知本报效的人文意识尤为浓厚,一定是与我们遍布各地各乡各里的宗庙祠堂有很深的渊源。
    历史上中国的乡村教育多是私塾式的,是以乡里角落或聚落为单位的,大多依托于宗庙祠堂办学。这是中国教育一笔厚重的资源财富。这种现象在潮汕地区尤其突出。记忆中,小时候上学,习惯说去祠堂,约定俗成,祠堂变做学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读小学的人,几乎都有祠堂读书的记忆。如果我们对潮汕早期的学校进行一次巡礼,我们一定可以惊讶地发现,学校设于乡里族里的祠堂宗庙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乡村教育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线。
    就像我们的普宁一中,虽是起于书院,但上世纪中后期,一段很长的时间,是依托在洪阳德安里这座中国知名的大府第里办学的。这座府第,是清末广东水师提督、名将方耀与其兄弟共同营建的家族集居寨,是潮汕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时期较长的巨型府第式建筑组群,也是国内罕见的府第式古村落。像这样的古村落,官员的大府邸,肯定沉积蕴藏了大量传统的人文能量。细想起来,那各时期,也正是普宁一中最接地气的时候,俊彦如云,人才辈出。这肯定是与这座古村落所积聚沉定下来的某些底蕴有关。再说,我们的普宁二中,最初是从三都书院分析出来的,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在流沙白沙陇秦氏祖祠堂办学。三都书院180多年的古老底蕴和秦氏祖祠的人文积淀,共同为普宁二中后来的全国知名重点中学铺垫了厚重的底气。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那么,有着半个多世纪以宗祠祖庙为校址的燎原中学,则可以说是浸润浓重乡村文化的典型。燎原中学,创办于1955年,最初是普宁创办二中分校。校址设于泥沟村的九德祠和知祖祠。这段历史,使燎原中学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浸润于浓重的乡村文化之中,或者说,是久处于芝兰之室,身在福中。作为二中分校,当年从二中带来的教师和学生,为后来的燎原中学带来了一股“学府的风气”,与此后半个世纪以宗祠为学校的礼乐文化之风相氤氲,相衔接,相鼓荡,涵养浸润出燎原中学一种独特的气质。燎原中学后来之所以俊秀辈出,英 才遍布海内外,而且学子知恩报本风气浓烈,正是这种芝兰之室熏出来的结晶。
    燎原1974年5月从大坝公社析出,设燎原公社。她是普宁的文化教育重镇,素有书画之乡也是著名侨乡的果陇村、广东唯一活着的古村落泥沟村、撑起粤东地区教育蓝天的普宁师范、全国知名的普宁职业技术学校所在地的乌石村等乡村,都集中在这个区域里。地处铁峰南麓,白坑湖畔,为普宁中部平原腹地。母亲河练江以白坑湖为上游,半个世纪之前,白坑湖就像这片绿野上的一颗明珠,日光照耀下的湖面闪着粼粼银光,湖里特产一种叫银丝的鱼。潺湲的练水款款流过,像极母亲温柔之手的抚摸,滋育出了这处普宁中部的鱼米之乡。她们构成了燎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浓重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辖下泥沟村这个古村落,错落有致遍布全村的祠堂宗庙,文化底蕴显得尤为深厚。浸润着宗祠文化的燎原中学
    今年九月的一天上午,天高云淡,日光朗朗,燎原街道教育组的方锡城组长,也是燎原中学的老校长,还有教育组的其他成员以及燎原中学现任张伟芬校长,带我们参观了燎原中学老校址,也就是毗邻现址的九德祠、张观察公祠。方组长是老燎中人,从教员到校长,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老校址。对于里面的情况,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其挚爱之心,眷顾之情,都洋溢在一言一语中。我不熟谙宗祠祖庙建筑方面的讲究,但深入到祠堂的各个角落,了解到里面的情况,又参观了周围的栗庐、雪庐、适庐、吟香小筑及黄庭坚字迹的题匾,还有九德祠后那座双会厅及其门额上“砥砺廉隅”“周道如砥”题字,深深地感受到此处的书香及礼乐,可谓一时之盛。浓厚的文化底蕴书香气息似乎已达到会说话的境界,正在我耳边如那日的金风般轻轻从耳际拂过。我一时有种恍惚陶醉的感觉。难怪那天,燎原中学校友,又主政过燎原中学很长时间的许镇仁老校长,在与我们聊到燎原中学办学历程时,会有那种言辞之中掩饰不住的骄傲与自豪,那种视学校如儿女般的拳拳眷眷之情。

(7).jpg
(8).jpg
(9).jpg
    我们来回顾燎原中学的办学历程。1955年创办普宁二中分校,1956年7月经普宁县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普宁第七中学;1959年下半年至1963年上半年,与泥沟华侨中学合并,改名为普宁燎原中学;1969年9月至1979年8月,增办高中部;1979年9月起,不设高中,只办初中部。以九德祠、知祖祠及其附近的一些附带建筑为校址。而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座建于民国四年(1915)的九房祠(号九德堂),也是从民国之后便一直作学校之用。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所老校址,到底蕴藏着什么,能让燎原中学有如许深厚的底蕴,有如许丰硕的成果,有如许出息的学子,也让我有如许独特的感受?
    我们可以先来回顾一下张观察公祠(知本堂)的来历。
    据有关资料所载,张观察公祠,为十五世鸣知公之专祠,号知本堂,俗称知祖祠。鸣知公,字玉珊,侨暹罗致富归乡置业,厚待族人,又见义勇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捐巨资白银十万两赴北省赈济受水灾民,受光绪皇帝封赐四品观察使,并受慈禧太后恩赐“乐善好施”、“恩荣”亲笔封匾。后公之诸子承其念,民国十二年(1923)信记兴工建祠堂(知祖祠)于九德祠东畔。
    张观察公祠及九德祠后又成为“群众学校”校址,也有一段光辉历史。1935年末,泥沟籍老红军战士张重仁同张青山、张珂敏等人决定创办学校,址在张氏房祠、观察张公祠、国兴公室,并把原来举办于九德祠的民众小学扩大规模和招生范围,改名为群众学校。1936年4月,群众学校正式建立了普宁第一个共青团支部。翌年7月建立党支部。他们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开展新文化运动,经常给学生传播革命理论,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学校还办了农民夜校、妇女识字班,普及农村文化教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群众学校密切配合德育、锲金、弥高和砺青学社,共同开展泥沟及毗邻乡村的抗日救亡工作,掀起人民大众抗日救亡行动高潮。其中,由洪笑樵老师主持的砺青学社,除本村外,还有新寮、郭厝寮等地学生慕名前来就读。当时除讲授基础文化外,还讲授《大众哲学》、《政治经济学》。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思想觉悟很快提高,多数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革命群众学校成为当时二区以至普宁的革命据点和红色学校。学校被列为抗日战争时期普宁12个革命旧址之一,2004年10月泥沟群众学校革命展览馆揭牌,校址被列为普宁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深入到“知本堂”的来历,深入到“群众学校”的历史中去,我“看”到了两股深沉的力量的汇合,终于把这股气脉对接起来了。燎原中学的老校址里,跳动着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脉搏。来自知祖祠的乐善好施、知恩报本、报效社会,报效家国的仁怀慈善传统美德,与群众学校的红色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融汇,水乳交融成燎原中学一股浓重的文化气脉,并潜移默化于燎原中学的日常之中,使之浸润日久。
    我为历届的燎中学子感到骄傲,或许他们当年在求学时并没有强烈地意识到,没有刻意地去感受。但这种文化的熏陶,类似于芝兰之室,是一种不知不觉中的浸润。正是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文化的因子不知不觉就植入在他们的精神领域。带着这种因子的一批批学子成材了,在社会上生根了,长枝了,发叶了,开花结果了,并且蔚然成风了。他们不仅热爱社会,热爱国家,也关爱自己的母校自己的学弟学妹。他们知恩报本,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关心支持家乡建设、母校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培养出许许多多活跃在各条战线、各个行业、遍布于国内外的杰出校友,不仅有像许祥源、庄礼祥、庄绍徐等那样的政界翘楚,像庄耀、张仲峻、庄礼伟、张仲明、张建伟等那样的商界巨子,像张伯安、张少然等那样的科学界精英,也涌现了张铁钊陈小明等那样的艺术人才。校友们或精神上,或物质上,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倾注心力。他们植五桂,树丹青,寄厚望,捐献巨资,建校友楼、捐赠图书、设立奖教奖学专项资金,完善配套设备设施,为学校绿化美化现代化无私奉献。浸润着宗祠文化的燎原中学
近六十年的发展,燎原中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教育的创强创均,学校办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办学成果日益显著。近年来,中考成绩持续上升,2015年中考第七次获“普宁市中考成绩优秀奖单位”,先后获得普宁市首批“德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揭阳市“先进职工之家”、普宁市“规范管理示范学校”,“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揭阳市 “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和“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
    2014年8月,新校长张伟芬到任之后,与班子成员一起,经过深入广泛的调研之后,为学校定下了“传承阳光,稳步提升”的发展基调,走“以传承为基石,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求优质,以特色文化创声誉”的办学路子,确定以“坚持内涵发展,着力文化立校、文化兴校、文化强校”为指导思想,从“科学规划、内涵提升、文化立校、德育创新”等方面确立燎原中学的发展方向。正如她在2015年9月8日召开的普宁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代表受表彰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发表的感言:注重学校发展的科学规划,制订了《燎原中学2014~2017年三年发展规划》;注重思想教育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和无形教育环境的创设;注重依法治校,改革创新,特色办学;注重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着力培育“传承、阳光”优秀校园文化,努力把燎原中学办成优质的品牌学校……
    那么,我想,燎原中学除了丰富的校友资源,书法艺术教育资源可以提炼学校文化之外,沉淀蕴积在老校址的这一份厚重的知本报效、爱国主义教育等优良传统资源,应该可以传承对接起来,成为文化立校的又一重要内容,继续滋养着燎中一代又一代学子。
(10).jpg



来源:普宁教育
编辑:张琼薇 审核:张旭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栀子花 2015-12-31 09:33
咱们潮汕地区的民风淳朴,重教崇礼,知本报效的人文意识尤为浓厚,一定是与我们遍布各地各乡各里的宗庙祠堂有很深的渊源。
引用 栀子花 2015-12-31 09:36
历史上中国的乡村教育多是私塾式的,是以乡里角落或聚落为单位的,大多依托于宗庙祠堂办学。
引用 飞花 2015-12-31 09:53
祠堂文化
引用 老佛 2015-12-31 09:56
以前就是在祠堂读书的

查看全部评论(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