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普宁城市网 - 普宁市网络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走访潮阳棉城

2014-11-19 14:35| 发布者: 安静声音| 查看: 12888| 评论: 11|原作者: 安静声音

摘要: 萧氏始祖祠;赵氏始祖祠;双忠行祠;姚氏大宗祠;文光塔;棉城孔庙;大北岩;东岩; 棉城,是原潮阳政府驻地、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在县境东部,其东倚东山,西靠西山,北接牛田洋,南濒海新河,古称新兴乡 ...
萧氏始祖祠;赵氏始祖祠;双忠行祠;姚氏大宗祠;文光塔;棉城孔庙;大北岩;东岩;




    棉城,是原潮阳政府驻地、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在县境东部,其东倚东山,西靠西山,北接牛田洋,南濒海新河,古称新兴乡,唐元和十四年(819)潮阳县治迁此,因境内多木棉,故称棉城。

    9月12日周五晚上,如果兄突然问明天去潮阳棉城走走要不?想起来,棉城有很多闻名已久,一直想要去见识一下的古建筑,比如萧氏始祖祠四序堂,还有始建于宋代的赵氏始祖祠!所以立马便应下,第二天,和如果兄一家人,从普宁出发来到潮阳棉城。
    第一站是去四序堂。下车看到萧氏始祖祠的大门楼,与以前看到的照片一样,但是,实物更震撼。进去祠内参观,简直让人目不暇接!这里头有不少宋明留下来的古建筑构件,有明清石碑若干方,有收藏多方棉城萧氏子孙的房屋拆迁后送来的门额,有重修后仍保持沿用素面的瓦当和屋顶,有形制极高的鳌头屋脊,还有新制的几十块状元进士举人等匾额等等,一次性大开眼界! 尽管之前是有见过不少四序堂的照片,而到了祠中参观初时,也还一直以为这祠堂只是重修如旧,却不知道,祠堂在近年进行了移址重建!而在移建后,竟还能保持如此古朴甚至近乎原貌,好是赞叹!
    第二站去赵氏始祖祠。早在蔡海松老师的《潮汕乡土建筑》中就看到这一座祠堂的介绍,不过所提及祠堂名字是赵嗣助祠,即祠堂所奉祀的先祖名。祠堂近期开始动工重修,和以前书里所见的画面,有些不一样了。不过赵氏族人对于祖祠的重修,却也存有很好的保护意识,尽量沿用原来的老构件,尽量保持祖祠的宋明原貌!开始,我只记得祠堂是明代修的,而跟赵氏族人聊起时候,他们给我做了纠正,说这是宋代的!这种坚持,倒也少见,可真的很可贵!赵氏始祖祠有三进,面阔大三间,整体恢弘大气,其内各进的梁架和构件木雕,十分古朴漂亮,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此外,在第一进门楼上的匾额及回照,赵氏族人说,那是族亲宋代皇帝的御笔。可惜没有纪年和落款,也不知是哪一位皇帝的手笔?
    逛完了两处我最想去的地方之后,已近中午,接着便去由茶馆群的棉城朋友介绍的店铺吃捞面。 吃过午餐,跟着去双忠行祠。
    双忠行祠颇具规模,是现代重建的。该庙香火甚旺,里头墙壁都被烟火熏得有些发黑。庙宇的装饰具有地方特色。
    在双忠行祠的一侧不远,有姚氏大宗祠,不过碰巧去的时候,祠内没有人在,只好转了一下就走。
    接着去文光塔逛一下。本来想这一回可以找两个人上塔去了,却发现塔要到下午2点后才开放,此刻太早了,管理员都去吃饭休息了。

    按时间安排和路线计划,午后我们往东山去。在东山西麓,最初看到的是棉城孔庙。开始还以为这是潮阳学宫的移建,问过之后才知道,原来是某学校老板投资建设的纯粹神庙。至于真正的潮阳学宫,据说原来被当做武装部使用,如今好像是被改建了?!
    往东山风景区北侧走,有大北岩,还有小北岩,我们只到里头逛了一下,发现并没多少古物,然后就出来,赶着时间,要去东岩。
    到了东岩,突然下起了雨!实在不想在车里头避雨,所以打了伞就往山上去,走过东岩卓锡古寺门口,走过白牛岩石刻,去了金顶古寺等等几处,这里庙宇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了,不过古人所留下的摩崖石刻却多得让人看不完,多得让人拍着拍着就不想拍了!看看就好。
    3点后,雨过天晴,还出了大太阳。我们开始回程,往普宁去,结束这天的棉城之行。




城 (101).jpg
萧氏始祖祠四序堂。


    据萧氏族谱记载,南宋庆元元年(1195),漳州人萧洵,字仲川,号啟祥,系状元漳州郡守萧国梁次孙、绍熙进士朝议大夫左司郎中煜公之次子,其以明经出任潮阳县令。连四任十二年。在任期间,清廉勤政,礼贤下士,体恤民情,多行善举,深得民心,民感其德,于嘉泰四年(1204),集资为洵公兴建生祠,褒扬其业绩,永存纪念。开禧三年(1207),洵公任满拟归故里,县民恳切挽留,遂定居于县治之南桥(即今城南涂库)。公既落籍潮梓,为回报乡民,即生祠中办学堂,授之诗、书、礼、乐。嘉定十四年(1221),洵公逝世,享年70岁。祀忠义孝弟祠,府邑志有传。同时,祠更为四序堂。
    四序堂历经宋、元,延至明弘治三年(1490),因破漏,萧氏十世裔孙南京户科给事中萧龙偕,同族弟贵州安顺州知州萧泰,捐己资修建,时潮阳知县姜森为之记。今石刻碑记仍保存完好,竖立于堂壁上。堂上按原例奉供始祖萧洵至萧氏六世祖牌位,龙、泰两公也同受奉祀。
    嘉靖二十五年(1546),云孙萧恺会同族众,购地续建后堂三间以安神主及穿堂一间,其旧堂易为前堂与两廊门楼皆撤而更新之,同时并建后荫房间(俗称后院)作为先生、学生住宿之所。至清初,历尽频仍兵乱,屋宇倾斜渗漏。继而海禁,干戈绵延不息,盗贼四起,无暇顾及修缮。清康熙廿五年(1686)裔孙贡生萧馨桂会同族人集资鸠材,按四序堂原貌进行修葺。填高祠内地平盈尺,原祠屋面高度梁架未作更变。御史萧与成派下萧永沐记志填地高度,而刻石柱壹对(现石柱字刻尚存),以作后人照会,并置买祠右一些民居铺房拆而合建伙巷(亦称厝包),与学堂后院通连一体,作为日常理事住房、伙食间之用。并移奉孔夫子神位于厝包上堂厅内。祠内场地及后院则仍作学堂。堂之左为萧氏七世长房祠。祠后有文学巷通四序堂后库,巷内有门曰启蒙门,乃是学生每日进学堂的必经之路。
    1952年,四序堂由人民政府在原来办学的基础上改名为镇五小学。
    1994年9月2日,台胞萧侠生向当地政府申请归还祖祠四序堂。
    1996年,四序堂被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四序堂之业权获得批准归还。后作为萧氏宗亲联谊总会暨四序堂文物保护管理处办公址。
    及后,由于旧城改造,南中路重建扩大、抬高南门桥改造住宅片区拓宽抬高路面1.5米,造成四序堂低沉路下,前三山门楼凸出路中10多米。致使交通、行人非常不便,每日乡众上下班时经常塞车,为顾全大局,保护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文物,使四序堂和周边楼房的格局相吻合,四序堂众乡亲决议:为减少政府的负担,决定自行购地进行后移,恢复四序堂原貌。
    2001年,在四序堂萧熹枬会长动员下,由萧辉文、萧振国、萧培山、萧宏宇、萧寅光等海内外乡亲出钜资,遵循萧氏历代先贤兴学育才的遗训,于四序堂左后兴建萧氏四序教学楼,使祠内破旧教学校舍得到解决。
    2002年,经市人民政府颁文,批准四序堂移正徙建。徙建工程由萧明总负责。同年3月4日,按原分金、原尺寸、原造型、原规格兴工移建。在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其生和广东省文管会文化厅研究员杨森两位先生的指导下,在原地抬高地面3.5米重新修建,防止路面续继填高,并恢复民国17年前之三山外五层踏级。在外观上注意留有一定的空间和绿化,使之与周边的高层建筑和繁华市容融为一体,成为潮阳不可多得的宗祠文化景观。现祠内着意收集保留有碑刻42通,木刻18幅,匾额37块,留下明代翰林萧与成、清代书法家吴佐熙、萧寿仁以及民国时期蒋中正、李宗仁、孙科、顾祝同等历代名人的书画手迹,还邀请著名书法家卢前、张森、沈培森等为四序堂题匾,书写楹联,堂内神龛的金漆木雕、传统泥塑均出于潮汕名匠之手。结构建设方面,把现存历代石刻、石构件全部按原部位安装,按原建筑格风装饰,使四序堂内雕梁画栋风貌依旧,规模庄严壮观,旧貌焕新颜。也吸取了先人防震防蛀的有效措施,有效地保存了四序堂的文物古迹,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现四序堂属四合院式,为三进院落连穿堂布局,建筑面积连厝包二千平方米。主堂面积八百多平方米,宽三开间,三进深连穿堂,三天井,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祠内梁枋、斗拱、瓜柱、 墩、屋檐等处饰有石雕、木雕,屋脊两端饰泥塑龙头多个,堂内保存古代石刻甚多。三山屋脊上立“恩荣”石碑坊。梁架间托斗交手联拱,檐柱是海棠形,形制古朴,保持宋代建筑艺术风格。是潮阳仅存的古学堂故址,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序堂的建筑结构与潮汕地区常见的祠堂、宗庙不同。溯源,四序堂先建为生祠,其后堂连穿心亭、接官厅(中堂)格式连接(潮汕俗称为宫殿式,三座落阴建筑)。原堂前的大池塘名开化池,业权为四序堂所属,是乡民纪念萧洵办学传授文化、开化民众而得名。堂前原有木制牌坊一座,油饰红色(1952年拆除)。红色者,原出有因: 1、四序堂明代有裔孙萧与成曾任翰林院修撰,为皇太子授业师,后奉旨于明嘉靖间兴建太史第,竖红照壁。其子翰林院庶吉士、山东道监察御史、江西巡按萧端蒙,请旨回乡拜祖得以荣耀。2、四序堂内奉祀孔夫子神位,洵公与之同祀,才有竖立红色木牌坊,以及四序堂之屋脊上塑上龙头。
(摘选自网络)

城 (102).jpg

城 (103).jpg

城 (104).jpg
第二进。


    1990年代,潮阳各级政府机关、侨办、文化部门的重视和省文物办古建筑专家专程对四序堂进行全面的勘验,确认四序堂是潮邑现存且稀有的宋代古建筑物,是潮阳保存唯一的古乡校,有很高的地方人文风俗建筑底蕴和历史研究价值。较完整的体现先辈艺人留下高水准的古建筑结构艺术型体,它综合表现出古代,木、石、土、泥、塑、油、漆、画等各流派匠师高超的古建筑文化艺术集成,于1996年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在各级政府机关、文物办、古建筑专家的大力支持下,萧氏族人集腋成裘,自发献资对四序堂进行全面的严谨内结构测量,绘制图样,反复较对,并邀请省文管专家和古建筑专业人员作技术指导,修建工期历三年多重修告竣。
    四序堂面积二千多平方米,雄伟壮观的古祠整体建筑按原分金,平面呈“兴”字布局,原造型、原尺寸、中轴对称的三壁联、三进厅堂,鳌阶抱印,以三落阴联穿堂左右龙虎井对配,官厅前天井一个,三山叠鳌式,叠级而上的台阶,上接堂前浮坛月台,左右厢包,各具厅房,通连回转,多合院宫殿式结构型体,屋顶按旧貌,饰以体现皇权的独特龙头屋脊,配以神态各异贝灰泥塑的屋脊,祠内堂厢间的宋承唐制的抬梁式叠斗托拱金木载,古朴大气,支承合理,不重装饰,突出穿插平衡,墙内采用穿梁式负木载结构屋架,以四两托千斤之力学恰到好处的解化了大暴雨,强台风,抗地震的作用,层次分明,前后陛上,置设的牵手联拱叠斗更是匠心独运,堂上隔扇门页,精工细作的金漆木雕,浑厚雄奇的古碑字,堂内红绿相间的色彩,和谐搭配,无不显示出这座800年历史的珍贵古祠的庄严大气。四序堂的建筑内结构,与潮汕地区常见的祠堂,庙宇结构不同,因溯源,四序堂初建为纪念性的生祠格式,其后堂联穿心亭接中堂 官厅布局 ,堂前通衢对面原置设木制大牌楼一座,中屏是开合活动式的宽度与四序堂宽度同,油饰棕红色,中屏饰麒麟朝阳踏八宝,左右屏饰鹤、鹿图。

    古祠的后堂,穿堂中堂是以宋代的营造法则,用九星天卦,地卦飞白尺法进行丈杆式建造的,经过现场丈量比较,该建筑传承古代浙俗、闽南建筑风格而采用在潮邑筑造的古祠而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建筑实物,用古唐尺法则,是宋承唐制而在民间匠师广为通用例子,梁架上的海棠型收角科斗,以及拱枋托檩等也与宋代工科颁布的营造法则造型接近,是遗留至今的宋代古建筑实物缩影,是闽、粤仍至潮汕地区一衣带水的人文风俗写照,系宋代古建筑现存的实例之一,实为可贵,前两廊及前三山上的三叠型,两硬山,两歇山式传统瓦盖屋面,则是明代中期由匠师根据工部颁布并延用至今的生老建筑营造法落杆设计的,门斗尺寸,用民间延用的鲁班门光尺法。
(摘选自网络)

城 (105).jpg

城 (106).jpg

城 (107).jpg

城 (108).jpg

城 (109).jpg
后进大厅。


    萧氏族衍简述:
    洵公逝世后,与孺人陈氏妈合葬于潮阳内輋岩前‘姐墓陵乡前’。俗称“舂臼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定为墓祭日。
    据史料及明代撰写的《萧氏族谱》记载,宋度宗咸淳间,三世祖规公,四世祖御疾公相继为官赴任。家中留下三世祖妈蔡氏、祖妈林氏和小孙儿。规公于度宗咸淳十年(1274)逝世;御疾公也于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于海丰抗元殉节、墓葬鹅埠,至1279年2月宋亡时,家中只有年迈(66岁)的三世祖妈蔡氏和两个小孙子景福、唐福(即尧甫公、时年六岁),以致洵公墓多年失祭失修,而没入草莽中二百多年。到了明嘉靖年间,十四世孙郡廪生贻初公(字次諟),连同族人并带家养良犬往山中披荆斩棘竭力搜寻祖墓。艰辛搜寻疲惫时,忽见良犬摇头摆尾,欲吠又止,形态异常,众人觉奇异而尾随之。犬竟奔入草莽中,久而不出。众人只好焚草而寻,待火灭时竟见良犬跪于一墓前被烧死。细视,良犬跪的竟是公墓。后将殉难之犬称为“义犬”,于墓祭日顺祭犬。用豕首祭拜贻初公,以旌其功。
    据萧氏历代族老口传及考证陈先生墓,洵公莅潮就任县令时,携带家眷、外甥徐静波(现达濠青莲徐氏即其裔)和师爷万先生、西席陈先生治斋相继到潮。相传,洵公所葬墓穴“麒麟吐火”风水宝地系随洵公赴任潮邑之西席陈先生所择之吉穴。洵公享年七十,临终时,将十四岁孙儿萧规托付陈先生,请先生教读成人,陈先生满口应诺。洵公嘱孙儿在陈先生逝后葬於祖墓近侧,祭拜时先拜陈先生后祭祖。故此,数百年来,我洵公裔孙遵祖嘱在墓祭日先拜陈先生公墓后祭祖墓。近百年来,常有海外萧、叶、钟裔孙组团回乡谒祖,到墓前缅怀洵公之业绩。以洵公的道德风范启迪后代。公墓于1986年,被原潮阳县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洵公生子一,名昭元。系为二世祖。据史载,洵公在任公务繁忙,无暇回家省亲,遣随任读书之儿子昭元公只身回漳州侍祖。因交通不便,颇历艰辛,昭元公途经闽、粤交界之诏安汾水关,不幸生病,困坷于山僻旅店,幸得店主人叶公父女寻医问药,细心护理,得以康复。昭元公感念叶公之女无限关心而日久生情,遂两愿璧合,成家生活于山沟穷乡民舍间,数年间生三子。昭元因思尽孝双亲,又不能辜负叶公父女情义而忧鬱成疾,不久,遗下认亲信物而病卒于叶家,叶公遂将昭元公葬于店后山园间(土名韩历埔)。后来因陈氏祖妈病重,洵公遣家人往漳州召唤昭元返潮侍母,惊悉爱子并未赴漳侍祖,洵公遂与家人赴漳沿途寻访儿子下落。途经汾水关,因雨投宿叶公客店,偶见店中三儿嬉戏,貌似昭元,一小儿手以扇玩弄,扇杷系有家传之宝玉坠鸳鸯一对,视之,扇面有自己亲笔题诗,确认其为昭元旧物,遂持扇询问主人叶公,才知真相。叶公告知:“此店原系钟公产业,钟公无男,故吾入赘于钟氏”。洵公胸襟坦荡,深明事理,虽遭丧子之痛,但却发现爱子所葬墓地乃天赐吉穴,因相地形而名“乌鸦落洋”,即在原穴地为儿墓竖立墓碑。洵公虑及叶、钟二家无后,将三孙儿嗣三姓。携长孙规返潮,衍嗣萧氏;留仲孙真嗣叶氏,季孙植嗣钟氏。
    近潮之长孙为潮阳萧氏三世祖。现萧族裔孙遍布粤东、海陆丰、惠东、深圳、兴梅、雷州、广西各省市及世界各地。留诏安二孙也繁衍为茂族。叶族、钟族裔孙除于先年迁到潮州各地定居繁衍者外,叶族裔孙也有的迁回叶公祖籍平和县大溪乡定居,进而播迁梅州等地;有的留居诏安之华表、下园、树美、梅园、新营、上茂营、下茂营等乡村;钟族裔孙聚居于诏安的美营、汀洋、港头、深湖、后浦等乡村。叶、钟二氏祠堂昔年堂内龛前挂萧氏灯笼,并共用同一堂联:木本同一气,萧山培植枝叶,繁茂乎西桥。水源分三派,颍川鍾英波涛,环绕于东溪。此联,不但道出潮州、诏安之萧、叶、钟三氏同出一源,且隐含三氏同为知县洵公(萧山之‘萧’隐洵公)、孺人陈氏妈(颍川隐陈氏)之苗裔。指出叶族、钟族(技叶之‘叶’、钟英之‘钟’)之聚居地‘西桥’与‘东溪’。自宋历元、明、清以至于今,潮州、诏安两地之萧、叶、钟三氏裔孙,尽知二世祖葬于诏安宝桥风水宝地‘乌鸦落洋’,二世祖妈叶氏葬于宝桥华表村旁,风水名地‘黄蜂母地’,每年于古清明日夏历三月初三日举行墓祭。是日,闽粤两地三族裔孙前来祭拜甚众。祭拜时禁燃放鞭炮,以免有伤灵气,因放鞭炮,惊走乌鸦、黄蜂,于墓茔灵气有损。叶氏祖妈墓碑碑文曰:“叶氏始初祖母墓”‘祖’字右畔‘且’刻为‘且’,隐含祖妈为萧、叶、钟三氏之祖源。自宋历元、明、清至今数百年,三族皆成望族,源远流长,兴旺发达。海外南洋各地萧、叶、钟裔孙也常回国竭祖,观光团到“乌鸦落洋”及“黄峰母地”祭拜。昔年闽、粤两地源出洵公之萧、叶、钟三族不通婚嫁,盖因萧、叶、钟一家亲同血胤也。
    根据2000年四序堂召开各市、县萧氏裔孙会议登记统计,萧氏洵公裔孙聚居或散居的乡村逾百个,遍布闽粤各地,
子孙蕃衍已三十多代,达数十万之众。(摘选自网络)

城 (110).jpg

城 (111).jpg

城 (112).jpg

城 (113).jpg

城 (114).jpg

城 (115).jpg

城 (116).jpg

城 (117).jpg

城 (118).jpg
赵氏始祖祠。


   
赵氏始祖祠,由称
赵嗣助祠、赵厝祠,位于潮阳棉城赵厝巷口,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为赵束斋所建。祠堂坐北朝南,占地1386平方米,建筑面积943.2平方米,面阔18.04米,进深52.4米,为“三厅二天加拜亭”建筑格局,有房十间,前、中、后三厅,拜亭置于后天井中,是一座历史久远的潮汕乡土祠堂建筑,明、清曾修葺,至今结构完好。
    祠堂正面临街巷,中间为三开间凹斗门楼,立有一对喷水柱,下复花篮础。大门上悬有赵氏始祖祠匾额,走过门楼为前厅,左右有各一间前房,前厅下是前天井,天井两侧有连廊,连廊较浅,前天井显得很宽敞,过前天井为中厅、中厅三开间,心间立有四根金柱,下复石作圆珠础,金柱和上部大均为名贵铁地木,中槽为拾梁载式梁架,上置硕大的金梁,俗称“大载”,上面叠有两、三载,一般俗称“三载”,载上立有桐柱,桐柱与斗均为四瓣瓜棱形,桐柱间有弯板联接,梁与桐中柱间有卷云垫底,组成了一个很具特色的中槽梁架。中厅次间边跨为五柱穿插副梁架,整个中厅宽敞明亮,适合祠堂举行各种活动,走过中厅是后天井,卮天井中央有一抱印群亭,拜亭立四根方形起成石柱,上为歇山顶屋面,拜事后面为后厅,后厅立柱均为石作,与中厅一样三开间,心间中槽也同样为拾梁式梁架,上有“三载”用瓜柱联接,少有装饰,梁架简洁,次间边跨与中厅一样为五柱穿插式副梁架,后厅与拜亭中平面联在一起,显凸型,能满足祠堂祭祀的大型活动。
    赵嗣助祠保持了宋代建筑风格和明、清梁架与木雕艺术,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摘选自《潮汕乡土建筑》)
    1997年4月9日公布为潮阳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开始进行重修。

城 (119).jpg

城 (120).jpg

城 (121).jpg

城 (122).jpg

城 (123).jpg

城 (124).jpg

城 (125).jpg

城 (126).jpg

城 (127).jpg

城 (128).jpg

城 (129).jpg

城 (130).jpg

城 (131).jpg

城 (132).jpg

城 (133).jpg

城 (134).jpg

城 (135).jpg
赵厝区域图。

   关于赵氏:
   据1994年统计,潮汕赵氏总人口约5万多人。其中太祖派约1万多人,太宗(宋太宗赵匡义)派约1.3万人,魏王(魏王赵廷美,宋太宗之弟)派约3.8万人,赵姓人聚族而居的县市以汕头市潮阳区最多,两派(潮阳少有太祖派后裔)合共约3.8万人,澄海县次之,约5000多人,均是太祖派后裔。居住人口最多的村落是仙城镇的仙城有一万人以上。其余各县市均有分布。人数最少的当数南澳县,仅150多人。
   关于赵姓入迁移入潮经过,仅举其主要者:据南溪赵氏族谱云,南溪赵氏为太祖派赵伯全之后,这一支被称为“南外宗”的宋皇室后裔,原居泉州,大约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赵伯全率八子入潮,先居于潮州市内的使和坊。传至第六代,赵贞斋(生于元至顺元年,即公元1330年)于至正(1350-1360)年间由潮郡府城迁居海阳县南溪村。初来时该村是多姓杂居,后他姓外迁,至今南溪为赵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至今已传23代以上,有人口近4000人,清一色姓赵。至清代,南溪赵氏有部分人迁到今莲华镇的下长于和后浦村居住,不到100人。清末民初,有部分从事族商业和手工业活动的赵姓人迁至现在的东里镇水寨村居住,人口约500左右,还有部分人移居外县市及海外。
   作为赵氏人口居住最多的汕头市潮阳区,情况就比较复杂一点。早在宋代,就有属于太祖派的赵师正,赵师宣兄弟居于潮阳,皆成进士,其后裔也皆有成就,成为有名望族,但其先祖何时迁潮阳,后裔分衍何处,却缺少资料记载,有据可查的多是太宗派和魏王派的后代。如:主要集中居住铜盂镇一带的赵氏乃太宗派,其创迁始祖赵友益是赵匡义第12代裔孙,于宋室南渡时避乱居于福建莆田,并病逝于该县的古楼村,其妻携子赵继亮徙入潮,卜居潮阳新兴。继亮有二子,长子同圭原地居住,次子同举迁徙新昔村。共奉友益,继亮为一二世祖,其后裔先后迁到县城,普宁洪阳及海丰梅陇等地创村立籍。属于赵匡美的魏王派有现仙城镇赵氏。其第20代孙赵时依,原世居莆田,于宋绍定二年(1229)出任潮阳县丞,任满不回莆田,居县城铁巷口(今文光街道赵厝巷),赵时依为魏王派潮汕赵氏开基祖。时依有子三,长子嗣泰世裔未明,次子嗣观为宋宝佑元年(1253)特奏进士,授泉州府知监,遂落籍泉州,南宋灭亡后遇害,子孙流离颠沛。至其孙赵平田时已是明永乐年间。由漳浦入潮,先后徙普宁铁山下和潮阳大长陇,最后,居黄陇都仙门城,是仙城赵氏开基祖。若龙三子嗣助一直留居潮阳县城老家,其后裔分派桑田,萧渡等村落,并向外县市及海外迁徙。潮阳魏王派赵氏人口在三派中居首位。潮阳的魏王派赵氏也出了像“宋时一门三代五进士,元时一门两代五荐举”的赵嗣助这样的名门望族。
   赵氏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自宋太祖赵匡胤制定的三派辈户用完了可以从头开始,不得再排辈序,按他的初衷就是希望赵氏从此以后得以子孙世代绵衍,循环往复,永无休止。但因此也带来许多不便,如出现今人和先人名字重复的现象。三派辈序如下:
     太祖派:德惟从世令子们师希与盂由宜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勖永循。
     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丕善汝崇秘良友季同,厚本懋谦思尚实式景均宁庆以充。
     魏王派:德承克叔芝功彦夫时若嗣次古光,生贤廷辅丈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摘选自网络)
城 (136).jpg

城 (137).jpg
双忠行祠。

    棉城双忠祠有两处,一在棉城中心,一在东山。二祠均祭祀唐代名将张巡和许远,故名“双忠”,是安史之乱时保卫睢阳城的英雄。
    唐朝“安史之乱”时,任河南节度副使的名将张巡和任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的许远,奉命死守睢阳,至德二年(757)因粮尽援绝,双双殉难。睢阳人感戴张、许二公的忠君爱国精神,建“双忠庙”以纪念。宋朝熙宁十年(1077),时任潮州郡军校的钟英(潮阳人)护送方物进京,途经睢阳,进谒“双忠庙”,传说他夜晚梦见神明告诉他,有神像十二、铜辊一藏于殿后匮中,“赐尔奉归潮阳之东山”,梦醒前往查看,果然验证。钟英进京办事毕,回程路经睢阳,即往取神像和铜辊,归潮后即在东山建祠致祭,名曰:“灵威庙”。因为是祭祀张、许二公,后人又叫“双忠庙”。南宋末年,文天祥勤王至潮阳,屯兵于东山,进谒双忠庙,有感于张许二公的爱国忠贞,诗思奔涌,遂“以剑锋划石壁,”留下了有名的《沁园春》词(后人又把全词镌刻立碑),于是“双忠庙”愈益为后人景仰。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倭寇侵犯潮阳,占据东山,乡民奉东山双忠祠之神像,在今棉城城区内(即今中华路与东山中路交口处),另建“双忠祠”。为有别于东山之祠,名曰“双忠行祠”。后寇平,神像复归东山,“双忠行祠”废。至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乡绅姚孙炳又于行祠旧址重新建祠,并从东山迎神之分灵供奉于行祠,匾额沿用旧名书“双忠行祠”。所以棉城就有“双忠祠”和“双忠行祠”两个祭祀张、许这二公的纪念庙宇。1958年潮阳高级中学扩建校舍,东山双忠祠被拆毁,1982年香港同胞姚成达、林亚娟因深对二公的景仰,遂捐资于原址上侧重建“双忠祠”。东山双忠祠画栋雕梁、红墙黄瓦,更显出纪念祠宇的瑰丽壮观。城内的“双忠行祠”则以其独有的潮汕清代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而备受瞩目。如今这两处祠宇每天都接待众多的瞻仰者和各地游人。“香火遍棉阳,穷乡僻壤皆有庙”是清代雍正年间潮阳知县蓝鼎元在《文光双忠祠祀田记》中对当时双忠信仰情形的记载。明代之后,双忠公信仰的正统化和地方化得益于明隆庆年间地方名绅林大春的推崇。据说双忠庙前的传世名联“国士无双双国土,忠臣不二二忠臣”就为林氏所作。由于他们受到韩愈、文天祥的推崇,自然也就被认为是神,所以,凡是双忠祠前,都有文天祥的立像。
(摘选自网络)

城 (138).jpg

城 (139).jpg

城 (140).jpg
姚氏大宗祠。
    姚氏大宗祠,位棉城中山中路,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祠初衷是为纪念宋末民族英雄潮阳县令姚鼎,及明代潮中“三凤”:顺天府治中抚州府通判京闱解元姚琛、南京兵部郎中举人姚瑷、南京户部主事广西参议进士姚绍等名臣而建。祠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祠堂为土木结构,三进二正官厅格,正中分祖厅、拜亭、官厅,两旁有厢房、走廊、内外天井、外阳埕,堂号为“保元堂”。

城 (141).jpg

城 (142).jpg

城 (143).jpg
文光塔。

    文光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坐北向南,石斗拱承抬檐廊楼阁式,石砖筑造。塔高42.42米,空心,八面七层。 塔身各层平座因石造之故,挑出短浅。塔内各层有螺旋形石级相连;底层塔门向南第2至第6层,每层都有4门通塔廓,门外有石栏。塔腔为壁内折上式,内设螺形石阶一百二十六级石阶上塔顶,登级可至塔厅。清嘉庆二十年(1815)时任潮阳知县唐文藻全面修缮。且在塔门顶有石匾大书“文光塔”,左刻“嘉庆乙亥孟冬”,右刻“豫章唐文藻立”。塔门两边刻有唐文藻的题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1981年,棉城学宫一对石狮移置塔门两侧。
    该塔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后崩塌;宋咸淳二年(1266),道人赵汝篪主持重建时,置千佛于塔内,称千佛塔,后废。明崇帧八年(1635),知县漆嘉祉主持复建,据清乾隆《潮州府志·古迹》 载:“明崇祯八年知县漆嘉祉重建……发其基,中有银版盈尺,刻绍兴元年辛亥三月朔十五日壬子众缘建造……藏邑人郡丞吴士训家庙内,时发异光”,上下咸以为人文昌盛之兆,邑人吴仕训将塔更名为文光塔,并且立有精美刻字石碑。此后塔屡经修缮,明至清几经修建,其中以清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唐文藻主修工程最为全面。1956年、1981年、1996年潮阳县及2009年潮阳区文化主管部门三度进行维修,保持原来明代复建的砖石结构和状貌。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摘选自网络)

城 (144).jpg
近年新建的孔庙。


    棉城孔庙,于2010年7月9日落成,占地约15亩,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孔庙的杏坛两边是历朝13位皇帝祭孔的碑文。殿内,孔子像高3.3米,两侧有孟子、庄子等16位古代贤人石像,墙壁上雕刻有孔子72位有名学生的雕画。
城 (145).jpg

城 (146).jpg

城 (147).jpg

城 (148).jpg

城 (149).jpg

城 (150).jpg
大北岩。
    大北岩位于棉城东山北段西麓山腰,大北岩创自明隆庆庚午(1750),清末重建,1983年以来重修扩建。1993年被列为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与南邻小北岩皆为旅游名胜。


城 (151).jpg

城 (152).jpg
东岩山下的“云开”摩崖石刻。

城 (153).jpg
东岩。

    东岩,位于潮阳棉城东北面3公里出的东山东麓,从西至东,在岩峰峭壁间,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卓锡寺、南宋年间创的金顶寺、明崇祯十二年创的石岩寺,三寺相距各约百米,以天然石形成的白牛岩(后人在其旁扩建的卓锡寺)为最早建立,是高僧释大颠(732-824)于唐贞元五年(789)所创,比名刹灵山寺还早1年。
    卓锡古寺于唐贞元六年(790),由大颠率玄应、智高等创建后,历代有修,已知在明万历戊戍(1598)、清光绪癸巳(1893)、民国二十年(1931)修建。1984年至1987年元月,善信捐款献物重修。今寺坐东北向西南,全寺总建筑面积逾千平方米。开偏门在东南面。在古榕绿荫下,迈上石阶,到达古刹大门前。左侧下方,今存三块模糊不清的重修碑记。经细辨,其一是光绪十九年(1893)修建,另一是民国二十年(1931)重修字样。左前方是一阔埕,右前方是大雄宝殿。宝殿面积约200平方米。殿门前南端摆1.4米高脱沙韦陀菩萨,神情威武,双手按剑,据说有300余年历史,由虔诚信徒冒险保藏才避过极左厄难。其北端摆一尊章牢菩萨,高约1米,左手执斧,姿势威严;旁设伽蓝菩萨关公站像。宝殿宽敞,内奉由玻璃钢制作高约3米的三如来及其背后佛光屏、十八罗汉、佛龛碧生罩,形象生动,五光十色。佛龛前两侧,各摆一座光明灯千佛塔,高3米余,各有1千尊佛布满塔身,装饰金黄辉煌,富有特色。殿前大埕,约400平方米,上面盖有铝合板。中间奉供弥勒佛,前面并列摆三大铜铸香炉,大者重750公斤,铸有《心经》、《大悲咒》,其余两个各重600公斤。再前又并列摆一大宝鼎,两旁各摆一化宝炉。埕北、南两侧,各建住持室、祖师坛、客堂、消灾坛,并设一下楼通路至下面的大餐厅。埕两边还各悬1990年制的铜钟、大鼓。钟铸有《大悲咒》。殿北厢为斋堂,背后高处山石中有石刻“卓锡泉”,相传为明朝邑人萧端蒙所书,水源源不断从上面凸出似大鱼的底石上流下来,清净美淳,成为全寺食用的甘水。按民间传说,这里原无泉水,大颠用锡杖往地一卓,大喊:“出泉!”马上真的出泉,故称卓锡泉。
(摘选自网络)


    东岩摩崖石刻,现存宋至近代有51题,有元潮州路总管王文用、明江西巡按萧瑞某、明潮州同知兼潮阳县令杨可成、清顺治福建提学杨钟岳、清康熙潮阳知县彭象升、清乾隆县令黄大鹤等历代名家手笔。

城 (154).jpg

城 (155).jpg

城 (156).jpg

城 (157).jpg

城 (158).jpg

城 (159).jpg

城 (160).jpg

城 (161).jpg

城 (162).jpg

城 (163).jpg

城 (164).jpg
望山下。

    匆匆之行,所获如上。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图志存有诸多不足,敬请指正。
    最后,感谢朋友如果兄及起一家人一路同行相伴。

    20141106
    完。




声明

本作品为【@易图工作室】【普宁青年摄影】【普宁城市网(www.pnctiy.net)】荣誉出品。
不包含任何商业性质,仅限于网络分享交流之用,请勿恶意歪曲传播!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来源,及作者本人【安静声音】署名,并保留原图片水印和本段声明等。
请尊重个人劳动成果!谢绝图片图志非完整性转载!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如作品著作权、作品中出现人物的肖像权等。)
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由于是本篇图志内容多为人文照片,免不了拍摄到人物肖像。
如若由此造成不便之处,本人深表歉意,敬请联系本人将照片撤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龙湖 2014-11-19 17:12
内容好丰富啊
引用 微笑的脸 2014-11-20 11:14
图片真不是一般的多
引用 潮之阳 2014-11-20 17:30
图片真不是一般的多
引用 潮之阳 2014-11-20 17:31
微笑的脸 发表于 2014-11-20 11:14
图片真不是一般的多

怎么得积分前辈?求指教
引用 青爷 2014-11-23 14:40
……………………………………
引用 Taosang哥哥仔 2015-8-10 19:33
棉城好像都没流沙发达呢
引用 kfvfhpjeah 2015-9-3 11:36

人洁的普宁流沙出了这种丢脸的人呀    认识的人问句  你脸是丢哪去了    人家都找上来了
引用 普宁安琪医院 2015-10-10 11:41
表示没去过潮阳
引用 不足不足 2015-10-12 09:59
这个地方要怎么坐车过去呢?
引用 罗先生 2015-11-2 10:26
{:soso_e179:}

查看全部评论(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