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寨;前美新乡;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 我们有一组人像要在永宁寨中进行拍摄,所以8月25日,我们出发来到澄海前美。前美是海叔的老家。海叔自成长之后就在外头,鲜有归乡,这次回粤东来到澄海家门口,当然也要往乡里去走上一下。海叔本来打算只是简单走上一走,然后跟着大伙去拍完人像创作即可。结果还是联系了家乡的阿叔阿婶,跟着与亲人见见面聊聊天,看看故居等等。在前美新乡海叔他叔家中,我们见识到了侨乡的小资情调!在百年多年历史的侨宅中坐下来,听听海叔的阿叔给我们讲讲乡里和家族的故事,也看看阿叔作画,听听他拉的风琴小曲,这样的旅程十分有趣! 永宁寨 去年2013的春节,与捕快兄等几位朋友走访粤东民俗,其中一站就来到前美,当时的游神队伍在永宁寨出发,但有我们没有跟上全程,只是看了个开头,然后就跑到寨内去游逛。在永宁寨,我们先是踩点,跟着在黄昏时候就开始人像的拍摄。 ![]() 永宁寨。 《潮汕乡土建筑·永宁寨》,作者蔡海松 永宁寨,位于澄海市隆都前美村,由清康熙年间在北京当知县的乡人陈廷光请当时的国师郭禹藩设计,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动工兴建,至清雍正十年(1732)建成。永宁寨占地面积10333平方米,为正方形寨,坐西南朝东北,正对着莲花山,前面是绿野平畴,周围河渠交错。四面寨墙三面高、一面低,全部用贝灰沙打夯而成,坚如磐石,至今保存完好。两侧和后面寨墙高达8米,厚度自下而上为0.5~0.2米,如此稳固的高墙,人难攀登,洪水也不易逾越。前面寨墙虽然偏低,但俯临大池塘,有很好的防盗功能。全寨开二大一小三个寨门,小寨门开在后寨墙两侧,两个大寨门对应开在左右两面寨墙前端,是出入寨的主门。大门高达5米,宽有1.5米,门顶拱形,由11块条石砌成,门扇厚为0.1米。旧时,寨门一紧闭,不论洪水和盗贼都难以进入,两个大寨门上面还相对建有寨门楼和嘹望窗口,作为守夜值更防卫专用。后面寨墙的东南角还建造了一个方形的碉堡式建筑物,俗称“寨耳”,是旧时守更岗楼,上下有枪眼,控制着寨后和寨右墙外的通道。寨内房屋和灰埕依地势而筑,前低后高,分三个级次。寨内布局,前面是横向三座类似“四点金”的祀祖公厅,构成俗称三壁联的格局,中间的中翰第,左右两侧建有花巷和从厝,三壁联公厅后,建有多座庭院式(天井)建筑,形成纵横九条巷道,左右和后面沿寨墙建有二层楼包屋,连四周寨墙包屋在内,全寨共有厅房210间。 寨前灰埕分上下二埕,最前端靠前寨墙的是下埕,靠公厅前的是上埕,上埕是游神赛会和祭祖的场地,下埕中间是戏台用地。演戏时男人在下埕戏台前观看,上埕是妇幼座位,互不干扰。下埕比上埕低大约0.7米,左侧边有一八卦形大井,不论旱涝,足供全寨收水需求,将雨水收入下埕水沟排水护寨池。 永宁寨,是建造者祈望永远安宁,故称永宁寨,它的建筑特点是防护功能非常完善,具有防涝、防盗、防风、防震多方面的功能。该寨地处韩江下游多涝低洼地,建寨时挖寨河泥沙填寨地埕,使其高出地面1~1.5米,高于平常河沟水面2—2.5米,一般洪涝不能进寨,遇到特大洪涝,将寨门关闭,也叫·保无虞。寨前护寨河可通舟楫,货物能从前寨墙搬人,不致受困,另有楼阁可居住或放置防湿之谷物财物,久雨久涝,也无生活之危机。 ![]() ![]() ![]() 永宁寨主座:中瀚第。 永宁寨的正座是中瀚第。这座中瀚第三进建筑,前厅悬挂着一块牌匾,写着“乐善好施”的字样,前厅的右面墙上张贴着古寨主人陈廷光及其夫人余妙德的遗像,遗像下面以连环画的形式简单地介绍了陈廷光的生平。正厅的中央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重宴鹿鸣”四个字。据了解,“重宴鹿鸣”又称重赴鹿鸣宴,是清代科举制度对考中举人满六十年的庆贺仪式。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时年22岁的陈廷光考中癸酉科举人,得赴鹿鸣宴;60年后,经奏准他又重赴专为新科举人所设的鹿鸣宴,以祝贺获得高寿。时任两广总督的苏昌,特向82岁高龄的陈廷光赠送对联:“与宴重逢攀桂日,问年已越钓璜时。”中瀚第的后厅布置十分简单,两边墙上挂着数面镜框,里面记录着前美的一些历史典故。 ![]() ![]() 前美新乡 海叔的老家在前美新乡,在我们踩点完永宁寨之后,就出发前往,依着海叔旧时的记忆找到了家门口。因为时间上的关系,要在黄昏前返回永宁寨,所以我们在这里不会逗留太久,也是40分钟左右的事情。我与捕快兄想四处转转,所以海叔就自个往巷子中去。捕快兄快速的拿出灰机进行航拍,海叔去找老家和亲人,我则拿起相机开始走起。在这里,有古祖家庙、通奉第、奉政第、退一步斋,往起后方,还有陈慈黉故居中的三庐、寿康里、郎中第,及陈慈黉故居中最恢弘的建筑——善 居室 !除此,在以上两片建筑相夹之间,还有醉石山庄,那是海叔的家,我走这走着居然就遇到了他。因为我们要在澄海住一个晚上,所以在25日黄昏拍完人像之后,第二天上午我们还是在澄海,海叔说要去小时候常常玩耍的陈慈黉故居走走,我没去过,所以也想同行,于是多了一程见识。而此间,我们又在醉石山庄与海叔的阿叔阿婶座谈闲聊。阿叔说起一段,他父亲陈慈俭是陈慈黉的族兄弟,在其年轻时候曾在香港学过建筑设计,后来由家族生意分得有股金,就在乡中建起书斋——醉石山庄,这书斋中西风格结合的设计就是出自其手!阿叔说,他父亲后来协助过陈慈黉家族建设家园,及后还被请为管家;在阿叔小时候就曾经见过父亲房中有如今陈慈黉故居几座建筑的设计图,不过到了解放后遭劫全被焚毁!不年前,阿叔凭着记忆及往陈慈黉故居中去,把故居建筑的布局和规划图给重新画了出来,顺着还拿出来给我们看看。这感觉太有趣了,不想还有这样的故事!![]() ![]() ![]() 古祖家祠。 俗称古祖祠,堂号聚星,是陈慈黉家族会同宣名宣衣两房兴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陈慈黉故居 《潮汕民居·陈慈黉故居》,作者:蔡海松 “背枕青山,联峰耸峙,澳山为屏,风涛万顷。双溪环绕,沃野平畴,一望无际……卜溪而居。”这段话是陈慈黉之弟陈慈云描绘家乡前美乡秀丽的田园风光。澄海隆都的前美多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是著名华侨家族陈黉利家族的家乡,“慈黉故居”又以岭南第一侨宅而远近闻名。 陈黉利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华侨家族.自其先辈陈焕荣和陈笔黉、陈慈云父子先后在香港文成西街创办“乾泰隆”南北行,在泰同曼谷创立“黉利栈”,在新加坡创立“陈黉利行”,经营米业.逐渐发财致富后,他们出外发家,讲究落叶归根,报效故里。从1871年(清同冶十年),历经三代人,相继在家乡兴建了12座宏伟壮观的宅第,其中有建于老乡的通奉第和建于新乡的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以及别墅书斋“三庐”,在老乡的通奉第,是在陈焕荣至陈慈黉时期兴建的.新乡的郎中第、寿求里、善居室、三庐,主要由陈慈黉参与筹划,他的子辈们兴建的。 目前人们所称的“慈黉故居”一般是指建于前美新乡的“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和书斋“三庐”。它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共有厅房506间,连同当年购地规划而未建的黉利堂和大花园,规划总面积2.5万平方米。现在的“慈黉故居”三座豪宅犄角相连,构成一个不规整“品”字形,郎中第在后,寿康里在其右前侧,善居室在其左侧并前凸,在郎中第的正前方即寿康里,与善居室之间的大莲池和荔枝园,就是当年规划的黉利堂和大花园用地。 “郎中第”首建于1910年,至1920年建成,是陈慈黉为二子陈李梅规划建设,该第占地面积5106.1平方米,厅房158间; “寿康里”和书斋“三庐”是长子陈立勋规划建设的,始建于1922年,至1930年建成,占地面积4896.4平方米,大小厅房146间,其中“三庐”占地面积799.2平方米。厅房30问; “善居室”是为三子成立桐规划建设,始建于1930年,至1939年尚未完工,因日军入侵潮汕,一些雕饰油漆未能完成被迫停歇,它占地686l平方米,共有厅房202间。 人们从这三座豪宅可见到它们都是以“四点金”为主体中心,向前后左右延伸展开,形成一落落大宅院。“郎中第”以“四点金”为中心,左右各有二条火巷和从厝,后有后包,面前有大庭院,庭院前有一个附院,一围厝包反照主体建筑,型成双龙虎门双庭院的格局,外围建筑均为二层,这就形成了中心低,四周高的全封闭方形大宅院。另大庭院东南、东北角建有双书斋,称舍南小筑和舍北小筑。“寿康里”主座建筑基本相似“郎中第”,大庭院前设栏杆式低围墙,建筑主立面显得较为开放,另在其左侧建一双层小洋楼式书斋“三庐”。 “善居室”,中心建筑同样以“四点金”和火巷和从厝,外围和扁包均为二层和院式建筑,同样形成中心低,外围高的方形大宅院。 ![]() ![]() ![]() ![]() ![]() ![]() ![]() ![]() ![]() ![]() ![]() 陈黉利家族在营造这一座座宅院时始终把传统思想和文化作为一主旋律。他们在门楼通过书法石刻形式,将宅第的宅名、厅堂名、书斋名、花巷名,以及楹联、格言雕刻在门联上,展现出他们对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并望家人承先启后,弘扬良好家风的愿望铭刻在石材上,也铭刻在后人心上。这种形式的文化氛围,弘扬传统义化,蕴藏着许多书法石刻艺术魅力,其书法字体之全、文字内容之多、石刻艺术之高,在潮汕乃至岭南的民宅建筑中纯属罕见。其中最为壮观的为“善居室”和“寿康里”书法石刻。 首先就到“善居室”。一进龙虎门,抬头就见到凹斗门楼上的浮雕石刻有“民康物阜",落款是“己巳孟春澹庵书”。己巳是1929年,澹庵是吴道镕,清末翰林编修,广州人,生于1853年,卒于1935年。他的书法初学柳公权,晚年改学隋碑。吴道镕于1929年与1930年即他76岁和77岁时为“善居室”书写了南北两个龙虎门石门匾“民康物阜”和“阙抱山环”八个字;又为大埕两侧厢房石门匾书写“兰室”和“蘧庐”四个字,共十二个字,字体为隋碑体。进入“善居室”大埕中央,可见到四个花巷门匾分别是“五柳”、“三槐”、“犟飞”、“凤翥”八个字,落款为“华世奎书”。正厅门匾也是“善居室"三个大字,虽无署名,但从字体看也应该是华世奎所书。华世奎字壁臣,居天津,工书法,学颜真卿,字体气魄雄伟,骨力开张,一时商店招牌多出其手。他生于1864年,卒于1942年。在“善居室”大埕中北厢房“蘧庐”凹斗门楼内,共有横直刻文五幅,均署名朱汝珍,于丁丑年(1937年)六月书写。在“善居室”正厅凹斗门楼内还刻有清末副都御史温肃于丁丑年(1937年)书写的曾国藩家信中的箴言两幅。此外在院内还有署名岑光樾鹤禅的书法石刻,除有一横幅篆体字由岑光樾所书外,其余皆为柳碑体。 到了“寿康里”,一进东西龙虎门,就见到门匾上的阴刻隶书“寿康里”三个字,署名陈景仁。据本地史书记载,陈景仁,字秋云,潮州庵埠人,清末贡生,他自幼广习诸家名帖,善写各种字体,书法造诣很深,尤以隶书见称,闻名遐迩,深受大书法家康有为的赏识。在“寿康里”正厅凹斗门楼和花巷凹斗门楼内还有署名陈元楷、云叟等的刻文,其字体也很秀丽,各有千秋。陈元楷是广东顺德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据介绍,花巷有两幅门联,为慈黉之弟慈云所书。慈云,又名步墀号子丹,是晚清恩贡候补道台,他一生爱好诗文,著作甚丰,能写一手好字。 以上这些书法石刻,除了书法写得好外,还能看到石刻工匠高超的手艺,不论是阴刻还是浮雕,样样刻得形神兼备,巧夺天工,艺术形式的运用也很得体,一切视表现字体特点而定。浮雕又分两种,一种是圆浮雕,一种是平浮雕。对华世奎、吴道镕的颜体和隋碑体,采用的是圆浮雕的形式,使其浑厚饱满的笔画体显得无懈可击。而对其他人所写的柳体、隶书和篆书则采用阴刻或平浮雕的形式,使其如刀似剑的笔划得到充分的显示。欣赏这些不同形式的石刻艺术,对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享受。 ![]() ![]() ![]() ![]() ![]() ![]() ![]() ![]() ![]() ![]() ![]() ![]() ![]() ![]() ![]() 在潮汕各地乡村,一般民居基本都采用硬山顶屋面,硬山顶屋面为“人”字形,两坡屋顶一种形式,屋脊少有起翘,檐下平直,轮廊单一,屋面停止于山墙内侧,两山硬性结束,显得十分朴素,具有厚朴、憨厚之美。然而,陈黉利家族建宅时不只满足这些,为了使屋面更为丰富有变化,营造时在屋脊用各种颜色陶瓷漏花镶砌,这样处理既减轻了中桁荷载又使屋顶轻巧明快。同时,在两侧山墙用砖瓦砌成斜脊,俗称“垂带”,垂带用深灰色,采用凹凸变化,配上灰塑和西洋瓷砖作装饰,有的在隔墙上增加垂脊。屋面檐口滴水用红、蓝琉璃瓦和手绘花果图案的陶瓷瓦当,瓦口作剪边,独具特色。通过这些处理,使屋面更加舒放大方,显得生气勃勃。 陈黉利家族通过这一座座大宅院巧妙地将西洋建筑文化与潮汕民居建筑溶合一体,细腻地将西洋建筑装饰材料和构件与传统潮汕民居建筑材料、形式揉和在一起。首先,人们从各式大门可以看到,“通奉第”基本式按传统形式营造,几座凹斗门楼就在传统基础上建造。墙面采用色彩鲜艳,图案优美的西洋瓷砖饰面,这样陈宅融汇中西就开始了。至营造“善居室”,这些例子就更多、更丰富多彩了,就装饰手法而言,它大胆地塑造了中西结合典雅古朴的墙柱,突出的西洋花式柱头,在屐头用传统嵌瓷,西洋纹饰,独具特色。在凹斗门楼上,用花岗岩石门框,四面墙镶贴西洋精美的釉面砖,结合吉雅自然的拱门洞,达到夸大空间,突出入口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打破了传统凹斗门楼灰暗色掉,使古朴典雅的门楼变得色调明亮、华丽,既有传统建筑艺术之美,又散发出西洋文化艺术色彩。在室内地面,天井地坪大量采用西洋釉面砖,这些西洋釉面砖质地厚实,色彩淡雅,图案精美,坚固防滑,配上传统红方砖,根据不同位置,选用不同颜色、花纹、图案的釉面砖淡雅的压顶瓷条,显得文静清幽、自然舒适、怡然大方。这装饰处理,处处显露出中西结合的气韵,相互交融,相互穿插,融合一体,大大地倍添院落的的生活气氛和艺术的享受。 在潮汕,传统建筑习惯采户亮(光)厅暗房,因而墙面少开窗或开小窗,陈宅也不例外,然而工匠充分运用传统的形式,多选用花岗岩石框,采用潮汕传统的嵌瓷,灰膏泥塑形式,配合两洋造型,装饰纹样,揉合成门窗套装饰,加上把平淡无味和本来粗笨之感的石框,经过精工细磨,化为艺术的构件。这些图案优美、色彩淡雅,明快的装饰和使用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显得既自然得体,又古雅清淡。 ![]() ![]() 纵观陈黉利家族营造的这一座座大宅院,我们还可以看到民间工匠、艺人在营造这批大宅院时,处处苦心经营,精细雕琢,把原本简单,笨重的构件做为一件件艺术精品,使建筑物“简”而不陋、“繁"而不琐。普通的花岗岩构件却被磨得光滑如镜;质地优良的泰国柚木全不用上色,重在表现原木纹理雅观,色泽大方;各式刻花玻璃光彩夺目,石木雕刻细腻精致,配上名人诗句、楹联、牌匾,真是琳琅满目,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散发出浓浓的书香,尽显着豪华富贵。充分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品格与爱好,展示了陈黉利家族的殷实富有和人气风雅。同时人们可看到他们生存和延续的主旋律,他们既传统义开明,既坚守自我又包容异己。正是本着这种文化素养和豁达的思想理念,使这一座座大宅院成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为潮汕民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每当人们回首品味这一座座豪宅,都会被这些既有严谨布局又大胆融汇、运用西洋建筑艺术、材料和装饰纹样的潮汕传统民居所征服;为其规模宏大、工艺精致、风格独特的建筑群体与精致的石木雕饰和丰富的人文积淀而感叹! (完) ![]() 关于另外一些补充: 陈慈黉(1843一1921),又名陈步銮,广东澄海隆都镇前美村人。少即接管其父业务,1871年于泰京曼谷创设陈黉利行专营出入口贸易,陆续创设各火砻于曼谷。与族人集资创设陈生利行(后改为陈元利行)于新加坡,联泰国、新加坡、香港、汕头经营于一环;61岁时回乡,捐资修桥筑路,倡建新村,创办成德学校。 从1865年,陈慈黉家族开始建造豪宅,历经三代人,跨越两个世纪。从祖居地“刘厝”建到新乡,相继建了12座,而现在人们经常提起的,总是这后来兴建的4座,即“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书斋,这四座宅院共有厅房506间,占地面积25400平方米。相传陈家大院屋多,居者少,为使空气流通,专门雇用一个仆人专事开关门窗。每天早晨起床,把里里外外所有门窗打开,继之再关闭,一天的时间便接近黄昏了。其偌大程度,可见一斑。前二座及“三庐”历时各十年完成,“善居室”历时17年还未竣工。后因日寇侵入潮汕不得不被迫辍工。堪称史诗式的家族工程。 四座宅院,各有所属,分别为次子立梅、长子立勋、幼子立桐而建。郎中第,是为纪念曾官拜“郎中”的陈慈黉之父而命名,清宣统2年(公元1910年)动工,历时10余年始建成。整座建筑物为龙虎门硬山顶“驷马拖车”式,共4进阶,龙虎门内置舍南、舍北书斋各l座;两厢为平房,四周由骑楼、天桥连接。有房126间,厅32间。寿康里,民国9年(公元1920年)兴建。格局与郎中第基本相同,与“三庐成犄角之势。有房95间,厅21间,门窗嵌各色玻璃,闪光透亮,金碧辉煌。善居室的主人是陈慈黉幼子立桐,因其早逝,故这座楼宅基本由幼媳一手督建。关于“幼媳”及建造这宫殿式大屋过程的各种传说,更增添故居的神奇色彩。“三庐”则是族中长辈议事和接待贵宾的场所,因其建筑风格形似书斋、别墅,后人遂称其为“三庐书斋”。 陈慈黉故居的建筑材料汇集当时中外精华,其中单进口瓷砖式样就有几十种,这些瓷砖历经近百年,花纹色彩依然亮丽如新,各式门窗造型饰以灰塑、玻璃、高雅大方,富丽堂皇;木雕石刻多以花鸟、祥禽为内容,表达吉祥、吉庆、富贵的美好愿望;此外故居内的书法石刻皆出自当时名家之手,一字千金,是一本“集”众多书法名家手笔的“活字帖”。 如此高超技艺美轮美奂的建筑群落,倘若没有人道破,绝对会猜想是名师主理设计的,令人称奇的是慈黉故居的建造,既没设计图纸,又没建筑名家指点,一应工匠都是乡里请来的,他们听凭主人有些随心所欲的口头指示,往往一堵墙、一扇窗,就要推倒重来好几次,他们的理念是,只求质量不赶进度。为求工艺奇特精巧,斗拱、檐壁皆贴上进口彩瓷,那些专业嵌瓷的师傅都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他们互相斗智斗艺,作业时皆用布幕遮挡,防止互相干扰,摹仿,只博交卷时主人一声喝彩!嵌瓷多为潮汕传统的“书卷”,花鸟虫鱼;也有西方石膏泥塑,几何图形;浮雕、通雕、阴刻;通廊石柱梁上还巧妙地将英文字母点缀于花纹中。采用的釉面砖近百种,把各个门斗、墙面,地面铺上一幅幅异彩纷呈的图案。这些上等建筑多是当时从泰国、西欧、上海等地海运进来的。为了修建这一座座豪宅,慈黉家族专门雇人挖了一条小运河,从韩江入海口一直到村前。可见其工程之浩大。 有人不禁疑惑,按慈黉家庭当时资产及开放意识,完全有能力聘请名师设计和技工负责施工,为什么却偏偏选择雇用乡人,以最笨拙低效益的方式进行施工,这是否正反映他对桑梓故土的眷恋?抑或间接施济乡人的表现?其时,陈氏家族早已在泰国建有陈氏家祠和豪宅别墅,为何还要斥巨资继续在故里修筑另一家园?对于这个疑问,我想从潮籍著名散文家秦牧一首赠友人的诗中也许可略窥其心迹:“万里穿云燕,归巢恋旧枝。家乡甜井水,何处不相思?”正是这种思乡爱乡的热情驱使他以建造大型家园的方式来表达。 从中被列为文物保护并对外开放的慈黉故居中,开辟的展馆有“陈黉利家庭发展史陈列馆”、“潮汕民俗馆”、“潮汕民间工艺美术馆”、“潮汕书画艺术馆 ”、“潮汕功夫茶馆”、“潮汕音乐馆 ”、“古瀛诗苑名家书法碑廊”、“潮汕风情摄影艺术馆”等,充分突出侨乡、侨史、潮文化的特色,在其家庭发展史的图示上,我们清楚地了解到陈氏家族的根系分布及发迹史:开山祖陈焕荣看准了世纪初香港这个自由贸易港口的发展前景,创立“乾泰隆”,进行南北洋物产贩运,开展沿海及远洋贸易。第二代掌门人陈慈黉,看到机器时代的到来,及时淘汰已背时的“红头船”航运业务,利用泰国的大米资源,创立陈黉利行,机械碾米厂。第三代继承人陈立梅,则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局势较为平静的有利时机,拓展事业,把黉利家族集团滚大,集工商贸易、船务航运、房地产于一体,成立“泰华八大财团之首”、“富甲南洋”。 潮汕有句俗话:“富贵不过三代”,意思是说优越富裕的家庭环境容易产生纨绔子弟,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但是慈黉家族却打破了这个定论,创造了历经6代经久不衰的富贵神话。这与其兼容广纳,任人唯贤的经商才略,以及严格的家庭制度不无关系,为防后代产生“乘凉”思想,慈黉在泰国出生的次子陈立梅,9岁便由其带回家乡“延师课读”。二战前后,在香港读书的慈黉子孙,一律住在香港“乾泰隆”行里,往返学校自己坐电车或公共汽车。学成之后,从家族公司的低层做起,“始视其才而试之以事,验其成,然后再委之以重任”。 “富不过慈黉爷”,意思是再富也比不上陈慈黉。因为当陈慈黉掌管黉利行的时候,黉利行及其分行已是一个颇具规模的跨国米业贸易体系。到了陈慈黉时,已经发展成为集工商贸易、金融保险、船务航运和房地产于一体的跨国企业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被誉为“泰华大财团之首”、“富甲南洋”。 又有一句俗话说:“梅座山下好乘凉”。“梅座山”的“梅”就是陈慈黉的次子陈立梅,“座山”即“大头家”、“大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了陈黉利家族的关照和提携,前美的内外乡亲都能得到好处。因为该家族一贯好善乐施,救灾恤难的善举很多。如乡里乡亲要出外谋生,可以免费搭乘黉利的轮船,到了泰国曼谷,也可以现在黉利火砻做工、食宿。如果另外谋取一份职业,家族不但不会阻挠,而且尽力扶持,使乡亲尽快有立足之地,安身之所。(本段摘选自网络资料) 渐渐对所谓的景点麻木而变得抗拒,会想要绕开,但还是想看看那里头究竟长个什么样子。组成中的一个单体毕竟太薄弱,不足以承载整片的厚重。去了几次前美,都没去陈慈黉故居的念想,今天总算逛了一趟。而绕着外头看看,发现有更好玩。故事,通常就是藏在民间。对了,拉风琴的阿叔真多才多艺! 再返澄海隆都前美村,所获如上。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图志存有诸多不足,敬请指正。 最后,感谢捕快熊、海叔、声岚姐三位朋友一路相伴。 20141020 完。 声明 本作品为【@易图工作室】【普宁青年摄影】【普宁城市网(www.pnctiy.net)】荣誉出品。 不包含任何商业性质,仅限于网络分享交流之用,请勿恶意歪曲传播!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来源,及作者本人【安静声音】署名,并保留原图片水印和本段声明等。 请尊重个人劳动成果!谢绝图片图志非完整性转载!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如作品著作权、作品中出现人物的肖像权等。) 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由于是本篇图志内容多为人文照片,免不了拍摄到人物肖像。 如若由此造成不便之处,本人深表歉意,敬请联系本人将照片撤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