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园寨、河头寨
河头村,隶属广东省普宁市里湖镇辖下行政村,位于市区流沙西北方向15公里处,有人口约8000,村民多外出经商务工,部分留守就近镇区市集以小商贸为业,或从事二三产业。由河头、夏园、棋园、外洋4个自然村组成。明初,此处已有人烟,嘉靖以后,有多姓相继迁入,现为林、谢、张、陈、李、魏、廖、周、方、吴、洪、黄等姓聚居村落。因村处榕江之滨,北侧有渡头,故名。村聚落沿江岸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传统贝灰三合土结构潮式民居,有部分民国时流行的叠楼或洋楼建筑,现代兴建有新楼局、高层小区等。有耕地1000多亩,农业主种蔬菜等作物。里湖古圩有部分位于村境内,是解放前普宁商贸最发达的地方。近年来,村建有配套齐全占地100多亩的杉木市场,内有商户50多家。因近镇区,村有摊档铺户300多家。河头大锣鼓班有百年余历史,闻名远近。始建于明中叶的关帝庙,现为普宁文保单位。清末普宁三大书院之一的上社书院旧址位于村西南。村中古寨、古庙、古祠堂等众多,且保存完好。每年正月有游神民俗。有小学2所。是国务院港澳办公室顾问柯华(原名林德常)和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林志浩故里。村处镇区东北部,与揭西县金和镇一桥相牵,榕江、火烧溪及引榕干渠三面环抱。旧时水运发达,木船可由榕江通河婆、榕城、汕头等地;有村道往南接入国道238线安池公路,交通便捷。
河头中部临火烧溪西岸上的地名石碑。
里湖的镇区由河头、新池内、富美、新松四个行政村的部分村域呈田字形组成,河头村位于东北角上。按资料记载,明初河头村内人烟稀少,到了明中叶里湖开埠建圩,诸多先民来此进行商贸,后有部分姓氏置寨圩边落居于此。河头最早建的寨围,按记载是棋盘寨,即四个自然村中的棋园,是林氏所创。清初,林氏有部分移居棋盘东面百余米外多姓杂居的河头寨,此间也有南宋太傅张世杰后裔一支由海阳县移入;同期,谢氏初居河头寨内,因人多地窄,乃于寨南相隔一条溪河处另创新寨和安围,即今夏园。清末,林氏一族置街内诸多商铺进行贸易,获利甚丰,后以巨资渐购河头寨内其他姓氏产业,他姓得资而移火烧溪东岸置建外洋诸寨,另创新村。
按地理位置,河头寨和夏园寨位于全村的中心偏西处,两寨一北一南,一大一小,整体呈一个葫芦状,寨与寨中间相隔小溪为葫芦带,夏园南门是葫芦嘴;两寨东面相邻沿至南侧,有多处新寨场厝局,有学校,有近年新建的高层小区。河头村的西部,是棋盘寨、顶园,以及里湖古圩部分所在的老爷地、街内。村东部隔火烧溪是外洋自然村。
据介绍,解放前有石牌溪即西门溪由西往东北方向而来,与由南向北的火烧溪左支流即东门溪,于老爷地前的龙门桥下汇流,后经街内西面、棋盘寨东、河头寨西,往北汇入榕江。这天然的河道,给里湖圩的繁华打下基础,不过也因此,这附近一带历来洪涝频繁。1958年,政府兴修水利,将火烧溪右侧支流扩大,独立进入榕江;西门溪分离,火烧溪左侧支流填废。
此次河头村之行所获甚多,结合以前记录的一些照片,整理有相关村落图志二篇。
上篇主要涉及河头寨、夏园寨。下篇主要涉及棋盘寨、里湖圩内街、老爷地、外洋等。
夏园寨全景。
夏园 夏园老寨整体是一个后大前略小的不规则圆状,其坐北朝南,寨内横有五街,纵深多至七座,四面有围厝;寨南、寨西各设有大门,寨北有水门仔隔溪通相邻河头寨,寨东设有东门,然属回避之门;寨外四周均有溪河环绕,西门外有圆形溪池。
寨内的中街主座是一个30*45米的复合式院落,系夏园谢氏一世祖谢萼州亲建,本地人称之驷马拖车,又俗称之大厝内,号宝树堂,其面阔五间,纵深三进,左右后各有护厝;前埕中,竖有一副官旗,不过并无刻字,此外大门前还设有照壁。据资料记载,大厝内建于清康熙二年,虽历代有进行修缮,然直今还保存有初建之原貌,其内木构、石构等物均完好。大厝内的第三进是土库楼,厅中设有两个神龛,一个奉祀莲山师傅;一个奉祀慈悲娘娘、佛祖、准提娘、善财童子。大厝内是夏园谢氏的发源地,全族事务多于此进行,比如每年正月的探男孙上灯,即于中厅举办;此外,远近闻名的河头大锣鼓,以此为址,现还存留有不少旧时的锣鼓大箱置于厝内,颇有特色。
大厝内东侧是谢氏山祖祠绵瓞堂、后书斋仁祖祠;西侧是前祠谢氏仪祖祠作述堂、后祠龙祖公祠思成堂;后方还有埕仔内。除了以上,寨内另有活利公祠、魏氏公厅、公厅仔、保管楼、铺仔前、糖房、书斋仔、大巷、井脚巷、西门巷、后巷,房屋近百间。
夏园西门上塑有狮头,门外有伯公庙、三界老爷庙,有和安亭,有一棵大榕树。门正对面有一个大广场,广场边是河头村委会。
值得一提的是,夏园寨外西侧即是里湖圩,谢氏发展起来后,于近处的沙坝下东岸,建有米街、竹篾街等接入街内。此外,夏园寨外由东往南往西,有非常多的杉木厂、木器加工作坊,即便现在,走近随处可见。
榕江路边的新厝局,及杉厂。 夏园新寨外围有灰路头、剧台前、竹圩、竹器厂、轿埔园、猪圩、第二市场(专营土烟和饮食)、狗仔圩、竹篾街、老米街、木器厂上下工场、梅饼铺、综合厂(戏院旁)、电影院(戏院前)、老公社(湖华路)、第三市场(沙坝下)。

夏园寨前。
葫芦嘴,夏园寨门。
夏园寨内南侧的魏氏公厅。灯笼上的侯公夏怡,不知是何典故。

寨内的主体建筑,一排五街。中间三座分别是驷马拖车宝树堂即大厝内、谢氏山祖祠绵瓞堂、谢氏仪作述堂即前祠。
夏园寨内的核心建筑,四马拖车宝树堂,俗称大厝内。
门上灯笼写着桂林府正堂。
关于夏园谢氏:
谢升一,福建莆田涵江人,因故地有山名壶,故自号壶山,是周宣王母舅、谢氏受姓始祖申伯第74代孙,是福建莆田谢氏始祖谢斯立第10代孙。谢壶山娶宋理宗三皇叔之女赵郡主为妻,人称郡马爷。其出身军旅,屡立功勋,宋淳祐间皇封总管,偕夫人赵郡主,率忠勇十七将入潮,统辖惠、潮、梅三州。因剿平盗寇,守土抗元,竭力施仁泽,保境安邦,宋帝赐与“金书铁券”,同时封赐桑浦山上至鸡笼山、下至蓬洲十八峰为养马山。谢壶山入潮,初居揭阳尖山即今梅岗谢坑乡,后择居龙溪都文陇即今庵埠文里,世代子孙绵衍,被全潮谢氏奉为开基始祖。谢壶山有四子:乐田、乐毅、乐静、乐耕。
谢中直,字皋翼,号乐毅,壶山之次子。年长率乡兵与文天祥勤王军队抗元,战于闽赣粤。文天祥兵败海丰,谢乐毅率残部转至河源,后隐居于此。传至七世孙谢廉,与祖母、母亲迁回庵埠东郊,余大部分族人仍居河源。谢廉后裔分创有彩塘坽头、澄海金窖、普宁鲤湖厦园等地。
谢萼州,原居潮州府澄海县金滘里,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其祖父谢愧悰系明万历年陕西保安州、陇西州知州,后转任关系桂林府正堂;父谢莱屿,为天启年间赐授承德郎,任户部主事;堂兄谢霜崖,是南明桂王永历间进士,赐授文林郎,领兵科给事中加一级。明亡,谢萼州不愿仕清,乃于清初携家眷避乱移居普宁黄坑都上社的里湖圩。谢萼州家族连三代均为大明官员,颇有积累。初至里湖圩,谢萼州延有江西地理先生董伯亮,在里湖周边先后为祖母、父亲择地墓葬;另择置后寮寨以居,因该寨东水西流不足长远发展,故而再移河头寨,又因河头寨内地域狭小而人口众多,最后于清康熙二年(1683)在里湖圩北榕江边另创建和安寨,即今夏园。
夏园寨内,初建除了有驷马拖车大型院落作为起居,还建有后书斋、校舍、小书斋等三处私塾,以兴学育才。另外,在夏园寨外,谢萼州广置田产、商铺,为子孙留下诸多公产。谢萼州也主持重修昔时鲤湖埠通往县城洪阳唯一通道的火烧溪石桥,并在桥的西北侧建北溪庵,广施公益,恩泽后人。

中厅。厅边上,摆置着许多大箱子和架子,是河头大锣鼓所用的器具。 闻名普宁的河头大锣鼓,是以夏园永和音大锣鼓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据介绍,夏园的潮州大锣鼓班组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由当时鲤湖埠经商致富的村人谢腾光、龙光、魁光三兄弟出资,从棉湖购入乐器,及请来乐师执教,让村中青年在劳作之余有所乐,因望可习乐而和睦相处,故名永和音。每年春节及游神庆典时,永和音大锣鼓班都参加巡游演奏。

后厅中设有两个神龛,一个奉祀莲山师傅;一个奉祀慈悲娘娘、佛祖、准提娘、善财童子。
莲山师傅,大概就是风水先生 董伯亮了。
据介绍,为感恩董伯亮先生的帮助,谢氏一族尊称其为师傅公。师傅公除了风水堪舆之术,其随身携带的钢印还能制印灵符,可保安宁。据说,凡村中人畜小灾小疾服用师傅公符以驱赶邪病均能见效,在缺医少药的乡村,师傅公曾一时名声大噪。谢萼州逝世后,董伯亮为其主葬,并将自己名字刻在伯爷碑上,受谢氏后人的祭拜。董伯亮逝世后,谢氏族人为其设立灵位于大厝内,并奉铜印,村中但凡有人畜欠安便来请去一张师傅公符保平安。此铜印曾遭盗,后得回,现仍传存于族内。
谢氏仪作述堂即前祠。
龙祖公祠思成堂,俗称后祠堂。

寨后一个祠堂遗址。
夏园的西门。
门外的福德老爷庙、三界老爷庙。
寨前的亭子名和安亭,即以夏园寨原和安围名。
西门前不远处,河头村委会。
河头寨 按资料介绍而知,河头寨大概是建于明末清初,到了清末民国时形成今天所见的规模。河头寨是个南北走向的扁圆状,其内北畔建筑朝北,南畔建筑朝南,寨四面建有围厝或围墙,西侧、北侧、东侧各设有寨门楼,南侧有两处水门,西北角亦有一处水门。寨内有祠堂公室多座,其中南畔有林氏信祖祠、林氏全祖祠、林氏源祖祠、林氏宽祖室、方氏祖室、林氏德祖祠;北畔有林氏耀祖祠、张氏公厅、张氏金泰祖室、林氏信祖祠、荣祖祠、陈氏汉祖室等。此外,寨内东北侧有三山国王庙,西北侧有玄灵庙、观音堂。寨内的祠堂或四点金大屋如大夫第等,多建于清末民国时期,且大部分建筑的装饰极其豪华精美!
河头寨的东门外,有一棵大榕树,有一个坐北朝南的四点金围厝追仁里,有一座朝南建奉祀慈悲娘娘、元天上帝、大圣佛祖的古庙,另还有一个坐西朝东三街三座兼左右后围厝的寨围;于此往东,有一座朝北建三间式的庙宇,中间玄女宫奉祀地母娘娘、慈悲娘娘;东西两侧各奉祀二王老爷和福德老爷,而至火烧溪岸边,外围有河头华侨学校、高层小区等。河头寨西门外,临近街内,旧时火烧溪左支流的下柴桥处,有一座朝北建的天后宫,村人俗称姑母庙,据传系建于明末,因临近航运发达而设;天后宫西侧相邻安平楼,是旧时里湖商会的驻地。
河头寨外北侧。
寨北的一株大榕树,也不知道原本就有,还是后来移植。
村北侧榕江路边的一处神庙。 中间玄女宫奉祀地母娘娘、慈悲娘娘;东西两侧各奉祀二王老爷和福德老爷。
河头小学校门。
河头寨东侧的新厝局即一处老寨围。
河头寨东一处不知名的寨围。

寨内三街三座,左右后有围厝,内埕前设围墙,东南西北各角各设有寨门。
往河头寨东门。
河头寨东门前,一处庙宇,一座四点金围寨追仁里。
庙中奉祀慈悲娘娘、元天上帝、大圣佛祖等神祇。
河头寨东门。
一座建于民国四年(1915)的四点金,其上壁肚联文出自当时普宁三大书法家陈廷杰之手。
东南角处的一个寨门,门前的溪水相隔南侧就是夏园寨。
寨内南畔东面,一排三座:林氏信祖祠、林氏全祖祠、四点金大夫第。 其中全祖祠的三山门楼同样为全石构,石壁磨得光滑如精,此外石鼓也做得非常漂亮。壁肚为晥江葛振嶙所书。
信祖祠的全石构门楼石雕非常精彩!
林氏源祖祠,其壁肚同样为晥江葛振嶙所书。

又一处水门。


西门内的林氏宽祖室。
方氏祖室。其前方是西门,其后方是耀祖祠。
西门内,林氏耀祖祠。值得一提的是,门楼匾额是民国间上海大书法一字千金的家唐坨所书;壁肚隶书则出自刘纪文。
河头西门。
寨内西北角,玄灵庙、观音堂。据介绍,此地旧时为夏园谢氏始祖谢萼州的私人宅地。
玄灵庙,俗称七圣夫人娘宫,其内奉祀七圣夫人、护法爷、介公爷。龛上所书盖公明显是谐音笔误。
河头寨内西畔北侧,张氏即聚居于此处一带。
关于河头张氏:
官路张氏家谱载,始祖世杰公,字元皎,祖居范阳,宋淳祐戊申科进学,咸淳乙丑授刑部主事。除鄂朴都统,保康军承宣使,遣将取浙西诸郡,復平江、吉安、广德、漂阳诸城,进沿江制置副使。德祐二年,元兵迫临安,公带子思隐,与陆秀夫、文天祥,护度宗二子,益王及其弟昺,到福州。临安陷,帝及皇太后全氏被掳,公与陆秀夫于福州奉益王为帝,改号景炎,尊王太妃杨氏为太后,封昺为卫王。公拜签书枢密使,兼理军机事。十一月,公留子思隐于漳州,住云霄埔尾乡;后奉帝及卫王、太后入潮州,于饶平拓林独海到南澳。二年春正月,元兵自福建犯潮,公率原江淮就不及当地义军战于饶平云霄之间。景炎三年,帝昰于碙州岛崩,卫王昺继位,改号祥兴。公封越国公。六月,公与陆秀夫,奉帝迁崖山,建行宫水寨,率军转战于潮、惠、广诸州,历时二年。元将张弘范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投海殉国。公率船队回攻,克崖山,联船固阵,图觅赵氏之后另立,相持月余,因势孤粮尽,夜半突围出海,奈时不我济,于海陵山下遇台风,舟沉而亡。公所遗衣冠后葬于生前驻军之斗门白礁镇黄美村,清乾隆十三年,香山知县张汝霖重修,撰碑立石文曰:宋太傅枢密院副使越国公讳世之墓。
思隐公,景炎年间任惠州府海丰县尹,配郭氏、罗氏,有三子,长朝阳、次陇阳、三清河。公为避居深处,卜地于潮阳惠来都龙江市尾地方,创建家庙,构建房舍,建成仁里乡。宋亡,公归隐家园,课海子孙……
长房朝阳公,于景炎年间分创潮阳港头。
二房陇阳公,于祥兴年间,偕麦氏妈移居海阳龙溪都官路。
三房清河公,留居惠来龙江市尾。
官路张氏尊陇阳公为一世祖,公有三子,长成翁、次惪翁、三质翁。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乡进士文林郎湖广永明县令八世孙张一言建张氏家庙奉思隐公、陇阳公及下列祖,其门额四字由进士资善大夫兵部尚书孙婿翁万达书,大厅匾思成堂由文状元林大钦题,祠堂门楼悬张府太傅枢密院灯笼;同期,官路兴修张氏族谱;另,林大钦为官路张氏撰辈序:君子本尚德,尊时宜用文,元良崇敬立,宗庆永思存。官路张氏传至明末清初,有二支裔孙沿韩江入榕江一路往西,来到棉湖、里湖,以商贸为业,后落居于此。里湖一支,即今河头张氏。
张氏初至里湖,以资在圩内外置产,并于河头寨内北侧兴建起多座大屋院落,及后还建有张氏公厅奉历代先祖,传下至今二三百年,蕃衍有十二三代,人口千余,历来出有才俊。民国间,蒋委员长经里湖,曾访友亲临张氏公厅上香行礼;拳师张连衡,设馆授徒,一时称雄普揭乡里;张海利药铺,以奇药救人无数……
河头张氏,除了官路迁来的主要一派,另还有港头张、九斗张等融此。河头张氏传四五代之后,有一支分创七贤鲤鱼头,一支分居埔仔寨。
张氏金泰祖室。

另一座林氏信祖祠。旧时军管会所驻地。
一旁,荣祖祠。
阳埕边一座五间过护厝。
寨内东畔北侧,陈氏汉祖室。
北寨门。
寨内东北侧的三山国王庙。

寨内中心处,下山虎叠楼世德居,是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林灿英的故居,村人俗称之国大楼。
林氏德祖祠。
河头寨全景。
河头寨西门外,是旧时里湖圩的下柴桥处。
天后宫和里湖圩商会旧址安平楼。 据介绍,里湖圩自明嘉靖开埠,随着发展,水运昌盛,到后来小轮船都可直航至圩北下柴桥处,故而在明末于此就建天后庙做护航神。

往前就是街内的新亨各街。
去里湖圩走的次数并不少,2011年及后一两年都有去过,不过当时随处走逛,分不清楚哪里是河头,哪里是新池内,即使到现在,重新去走访一次,一些地方依然不好分辨,圩内的这几个村靠得太近了。在今年大致走访完梅塘镇村落之后,就开始起里湖镇村落之行的计划,不过这一段时间来,天气并不好。难得一天起来发生晴朗有太阳,于是赶着联系里湖的思源兄,劳其帮忙带路,重新来走访一次里湖圩,以村落为主。8月27日下午出发来到里湖,从河头开始,接着新池内和新松,还没全部走完,就下起了暴雨,但大部分是完成了。
河头村,是里湖圩的东侧北侧,由于自古此处商贸发达,诸多姓氏先民往来营生,不少就地置寨落居安家,形成了姓氏众多的古村落。按统计有林、谢、张、陈、李、魏、廖、周、方、吴、洪、黄等12个姓氏,其中林氏、谢氏、张氏有找到相关的资料,其他姓氏目前暂缺,故而在图志中暂无录入,还待补充。
夏园、河头两寨之行,走得非常匆忙。夏园寨内遗漏了好几处祠堂;原本也想找个机会拍拍记录一下村里做长生、做木器的工艺画面,这在如今普宁是非常非常少见了,不过总有一些不便。河头寨内,据说张氏还有许多清初建的古屋以及一座公室,但路过却来不及进去看看;林厝诸多祠堂的门楼石雕,让人目不暇接,拍没几张照片就不想拍了,太细致,太精美,要怎么拍才好?或许此后有机会再去做多以此补充吧。
本图志中,文字部分参考官路张氏族谱、夏园谢氏族谱、里湖文史等。 图片部分,取此几年前所拍摄一些作为补充。
匆匆之行,所获如上,仅以为记。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图志存有诸多不足,敬请指正。
最后,感谢里湖的思源兄一路相伴,感谢提供资料的各位朋友。
本图志为原创采集,一字一图均为辛苦所得,若确有需转载文段、图片,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未经同意,普宁本地网站请勿转载,特别谢绝文字文段剽窃式的转载。
20160914初稿
完。
声明
本作品为【普宁青年摄影】【普宁城市网(pnctiy.net)】【普宁村落(Q群36527458)】荣誉出品。
非商业性质,仅限于网络分享与交流之用,请勿恶意歪曲传播。
若有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安静声音】的署名,并保留原图片水印和本段声明等。
请尊重个人劳动成果!谢绝图片、文字、文段的非完整性转载!请勿剽窃性抄袭。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如作品著作权、作品中出现人物的肖像权等。
作品中原创图片、文字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行为,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