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寨、园顶、老爷地、里湖圩内街、外洋 棋盘老寨。
棋园 大概河头的棋园自然村,是由棋盘老寨、园顶寨各取一字而组成。棋园位于河头村的西部,其南是老爷地、街内,再往南偏西则接新池内、富美村;棋园东面隔火烧溪是河头寨、夏园寨;北是一片新楼局,隔榕江路即是榕江。
棋盘老寨,坐北朝南,是一个半圆状复合式寨围。寨内南畔中间建筑是林氏祖祠,其三间二进兼左右护厝,祠前是阳埕,埕前有围厝,中间设有门楼,门上塑林氏祖祠,门前有半圆状寨围墙。据说,林氏祖祠是河头林氏的初祖祠。林氏祖祠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尺寸不足的下山虎,其中西座为林氏□祖室;此外,东西两侧各设有朝南寨门,其中西门前有一口水井,东门内设有神坛,奉祀福德老爷、惟善社八仙师、将军爷等神祇。寨内北畔中间是一座四点金后一座下山虎相连,左右后各位围厝,四点金是文远公室;文远公室东西两侧各有四座下山虎。寨左右后另有护厝。比较有意思的是,寨内东侧巷道北端护厝墙壁上大概2米多的地方,写有一行记录,是1986年榕江崩堤后洪水漫过里湖时的水面线。
棋盘老寨外东面,有一些零散而建的建筑,其中一座下山虎叠楼,非常有时代特色。棋盘寨前南侧,俗称老爷地,原本中有火烧溪由南往北流经,解放后填废,现完全水泥化,是一个大广场。老爷地因此处有关帝庙而得名。关帝庙是一座朝东南建一间二落龙虎井格局的庙宇,其相邻南侧有准提庵,北侧旧时是里湖善堂,对面是现代新建的协天大帝庙,另有棋盘颐福堂、上社书院等。
园顶寨,位于关帝庙后侧,坐西北朝东南,寨内里头有一座三间二进式的林氏荣祖祠光裕堂,门楼壁肚为清代广东学政汪鸣銮所书。其内前厅上悬有一方明经进士匾额,为光绪丁未岁廪贡生家春所立。


棋盘寨西门。水井边上有一支官旗夹,上镌刻有字。
西门内西侧是一座林氏□祖室。门楼上的西洋瓷砖非常经典,是当时下南洋华侨归乡建设的特征。
棋盘寨内前座,林氏初祖祠。
关于河头林氏:
据资料载,河头林氏先祖从福建莆田迁居广东潮州府澄海县盐鸿,后分房来到普宁里湖高陵乡,因兵乱辗转又移至三多祝。明万历二年(1574),林俊贤(1549-1622)定居里湖圩,创棋盘寨,再分河头寨。传下有二十二大房,其中有一房迁居陆丰东海。河头林氏于棋盘老寨内建有初祖祠,派下各房裔孙又各建有信昌祠、全祖祠、源昌祠、德记祠、著祖祠、荣记祠、崇祖祠、耀祖祠等。现在林氏有人口四五千,是河头盛族。
寨内的主建筑,前四点金后下山虎兼左右后围厝的一个寨中寨。
文远公室。

东门内,设有福德老爷、惟善社八仙师、将军爷等神祇。
东门。
棋盘老寨外。

一座经典的下山虎叠楼。

棋盘寨前南侧,老爷地、园顶。
关帝庙、准提庵、善堂旧址。
关帝庙内。 里湖关帝庙,坐西北朝东南,为小三间二进龙虎井格局,庙内奉祀关圣帝君。据传,庙始建于明中叶,在现所保存的关爷神像上,镌刻有“辛酉元旦刻、天启元年”的字样,即公元1621年。清乾隆版《普宁县志》中所记录全县四处官方设置的关帝庙,一处即此,当时每年五月十三和春秋二祭,三次祭祀所用费用都由官府拨款,从原十五两,升到四十两不等。关帝庙所处是里湖圩的中心处,附近一带俗称老爷地;其西侧有南来的西门溪、火烧溪交汇于龙门桥,后流经庙前。关帝庙据传属凤地,庙前火烧溪对岸有上社书院,故而有飞凤衔书、关爷看书的说法。庙西的龙门桥,庙东的下柴桥,被誉为凤之双翼。因处圩市,关帝庙香火自古至今兴旺不断。解放前,每年的二月有里湖四社轮流主持游神庙会,与会人山人海,除了营关爷,还有营景(类似粤西的飘色),在旧时其隆重程度和府城青龙爷、潮阳双忠爷庙会齐名。据介绍,旧时游神以及五月十三的关爷生活动中,常有圩内的大小商家出资做东请大戏,其中庙会以多台大戏同时上演闻名,曾有多达十七台者;而关帝诞则一演便连续一月多,曾有40多天的记录;戏种有南下大戏即正字戏、潮州剧等。关于关帝庙的做大戏,有这么一个传说,有次大戏上演《三英战吕布》,到了围战吕布一段,扮演关公的突然愈演愈投入,愈战愈勇,道具青龙偃月刀辟过去,“吕布”急闪,刀辟到了戏台的衫柱上,竟留下一道深深的刀痕!自此之后,五月十三的大戏就不再演三国。游神和五月十五的大戏,解放后中断,现代有恢复,然盛况不复。2011年5月,关帝庙列为普宁市文保单位。

鲤湖四社乡规禁约碑。
这一方石碑为花岗岩质地,高90公分,宽50公分,刻14行字,是民国间里湖四社的乡规禁约,内容关于里湖圩埠头近常有匪乱,所以乡绅合众规约了一些条例,以大罚以大赏,以此来调动社里全体群众积极参与治安,以达商埠能够和谐稳定的发展。规约里头,大可认为是官方管理不到,所以民众只好自己想办法制定一套法则,虽然在现在看起来一些条例是挺苛刻或无法理解,然而却非常实用,具有时代特征。
这样的规约碑并不鲜见。在旧时的圩场,出于自治和稳定,大多当地乡绅商会等,都会商议竖立相关的告示碑,不过这样的勒石碑刻能存至今日的,就太少了。据介绍,鲤湖四社乡规禁约碑,原立于关帝庙前的照壁下,后因拓建路道,照壁拆除,石碑则闲置到其他地方去,至近年才重现而重新竖起。开始,石碑先上了红漆,碑上字迹清楚可读。最近换上土豪金,真难看。
关帝面对面,棋盘颐福堂、新协天大帝庙、上社书院。
现代,村人于关爷庙前方另建一座协天大帝庙,原关帝庙香火移此。

上社书院旧址。
清同治年间,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奉旨在潮办积案,俗称方大人清乡。同治十年(1871),有里湖富美李与钱坑林起纠纷,方耀闻知后,准备率兵来办,由于事先走漏风声,后经由本地乡绅出面调解,以罚两乡一笔钱而了事。随后,方耀着令当地乡绅,用这笔钱在里湖关帝面前兴建上社书院,以做教化之用。据资料介绍,初建之书院为三间三进兼左右厢包及一后楼,在书院中还顺竖有一块碑记、一块章程。两块碑刻的内容精辟而详尽,让人称道的莫过于其中所提及:1、凡临近俊秀,准同入院肄业,即打破地域界限的规定,不拘揭阳、惠来属乡学子来此求学;2、管理人员以年终考试前三门担任,每年轮流交接,如有发现不公行为,罚后用不与事;3、不聘本社师长,以杜徇情之弊;4、对学子行奖励,即以笔墨扇赏之,以昭激励;5、闲人不得混杂,不宿戏班,不寄上圩人货物,逢游神界石内不许擅搭棚厂;6、只雇一名勤杂,不力则辞退;7、书院建成后有剩一千八百余元置做学田,解决了办学经费等等。 上社书院与洪阳城外的崑岗书院、铁山脚下的三都书院,并称普宁清末三大书院。上社书院自建成后,除1952-1958年间另做供销社之外,一直作教育用,于1988年改建为二层新校舍,现为里湖镇第一小学。 重建后的上社书院,仅剩下大门匾额、两方碑刻、门口一些柱础等。


园顶寨前的四点金。
园顶寨的寨门。

林氏荣祖祠光裕堂,门楼壁肚为清代广东学政汪鸣銮所书。明经进士匾额为光绪丁未岁廪贡生家春所立。
里湖圩(河头部分) 用现代词汇来描叙里湖圩的河头村部分,大概以CBD最为形象!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即中央商务区。查里湖圩相关资料,虽然最初市集中心的古巷并不位于今河头村境内,然随着里湖圩后期的发展,其所形成最主要的商务活动进行处,则是老爷地到街内一带,这一带属河头村。
里湖圩的街内。
沙坝下。
鲤湖圩,创建于明朝嘉靖初年,初称湖埔,后改鲤湖埠,是明清至民国间全潮九县中大型的商埠之一。古圩所在处,是由现河头、新池内、富美、新松四个行政村的部分村境组成。此外,圩周边也是现里湖镇的镇区所在。鲤湖圩,现多简为里湖。
据资料介绍,明初,里湖圩附近一带人烟稀少,没有形成自己的集市,村民赶集多往棉湖圩,路途较为遥远,存有诸多不便。迨至明代中叶,全潮各地工商兴起,水陆交通要道处的市集逐渐发展起来,里湖圩即在这一期间形成。志书载:明万历年间,普宁仅有几处“日为市,夜成野”的圩集。这一时期的里湖圩大概是这个样子。随着发展,历明与清初,里湖圩形成了一定规模,乾隆十年《普宁县志》载:鲤湖圩,乡寨环列,有圩市,有营汛,有庵曰隐陀,距县四十里;当时普宁境内有十一个圩市,里湖圩位首。在光绪十五年普宁增有的二十七处圩市、1935年增至的52处中,里湖圩仍稳居首位。
里湖地处榕江南岸,境内有西门溪(石牌溪)、火烧溪左支流(东门溪)从东西两侧由南往北交汇于老爷地前,后北上接入榕江,在古时,这样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为里湖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大商埠提供了先天基础。里湖是普宁西部门户,是平原和山区的交汇地带,南阳山区、揭西或远至五华安流一带、普宁东部北部平原,周边的资源物产丰富,借着水运便利,来此集散者众多不计其数,这里是经济联动的枢纽。在清末民国初,这里形成有各种专业市场和行当,最出名的有青果行、籶行、鱼行、绸缎业、麻苧业、糖业等,大小商户几百家。
里湖圩的河头村部分,主要有老爷地、街内、狗仔圩、竹篾街、米街、下柴桥、大溪墘等。
老爷地,是昔年最繁华的市集中心,几十家商铺呈环状,中间建有四脚亭,是圩内唯一的副食品、肉菜市场,多家酒楼、食肆也都聚于此。老爷地商贸不论圩期与否,日夜开市,每年游神赛会都在此处进行,是繁荣所在。
街内,是新亨一街、二街(永兴街)以及后街的统称,紧挨老爷地,也是商业繁华地段,商铺林立,贸易活跃,经营门类齐全,仅布铺便有三十余家,有夏布店十多家,以及日杂、百货、干果等行业。街内还设有钱庄汇兑、银行、当铺、邮政、侨批业、旅业务,以及赌馆、烟馆等配套行业。街内北有下柴桥头,昔时人称小香港;不论圩期与否,榕江木船,甚至后期的小轮船可直航至此,是故明末此处已建有天后宫(姑母宫)。
米街、竹篾街、梅饼巷、狗仔圩等,位于沙坝下东岸,夏园寨前,是连接街内的地段。
杉木市场,下柴桥北临近。
大溪墘,设有货栈,存放燃柴、木炭及土特产,近代还建有煤油仓,称水油栈;另还有杉厂及多家灰窑。
以上根据鲤湖文史中林业通所撰里湖商埠的形成和发展一篇进行整理。

电影院已经停业很多年,门前现在是一处木器作坊。
竹篾街头。


一处传统的剃头店。
竹篾街尾,往前就是新亨一横街。
新亨一横街。
新亨一街。路右侧是海利号药铺。
路边的商铺,旧时的信昌记元发绸庄。

如今的街内,还有很多人居住。
外洋 外洋始创于民国,村聚落沿火烧溪东岸由南往北分布,由顶寨、下寨、中寨,及一些零散而建的房屋、楼房等组成。另外,村东北、村南有工厂众多。村西有大桥架于火烧溪上,往西接入河头村内,在桥头东面外洋村口处,建于桥头亭,亭后设有一座小庙,庙中奉祀伯公伯妈、桥公桥妈等神祇。
外洋的顶寨,名义安围,始建于1921年,其坐西朝东,寨内五街五座,左右后各有围厝,内埕前有围墙,南北各设一寨门楼,寨前路下是一口大池塘。寨内中街主座是三间二进式的集义公祠,是外洋各姓氏筹资共建于1931年落成的祠堂。随着后来人口发展,外洋在村南建下寨永安围、村北建中寨德轩围。德轩围是一个三街三座兼左右后围厝的寨围,中街主座是一祠堂,俗称前祠堂。
据介绍,初建外洋顶寨,村人为解决村中办学问题,就改建寨必建炮楼抵抗侵扰的习惯,换而在北侧寨门后处建一栋三层水泥楼做学校之用,楼名集义楼,又名问渠轩,本地人则俗称之书斋楼。及后,随着人口发展,外洋将顶寨集义公祠、刘厝祠、中寨的前祠堂调用,形成以书斋楼为中心的初级小学,校名集义学校。书斋楼在解放战争时期做地下活动用,解放初期曾一度做民兵集宿地,及后才恢复办学。再后来,为统一管理,集义学校成为河头小学的分教处。1993年,河头华侨学校建成,全河头村的小学生都集中到新学校就读。2010年,原海南副省长村人刘名启倡议,重修书斋楼。
火烧溪上的外洋石桥,溪末端是灰陂,往前就汇入榕江了。
外洋全景。
外洋大桥。
村口处的桥头亭。
亭后的庙宇,奉祀福德老爷、桥公桥妈。

外洋顶寨南侧的一个寨围,其内四点金孝友家风。
顶寨南门。
五街五座兼左右后围厝的外洋顶寨义安围。
北寨门和书斋楼。
寨内。
中街主座,1931年外洋诸姓所见的集义公祠。 据资料,河头村的刘氏开基祖为刘兴展,后裔分居河头寨、外洋两处,现有人口五百余,百多年前建有刘氏宗祠。另外,外洋黄氏由普宁进陂、揭阳炮台迁来,人口约六百。周氏系由溪南村分衍,为二世三房麟祖第五子绵崑派下。关于外洋另外姓氏,由于资料缺乏,待后补充。
刘氏祥祖祠,俗称刘厝祠。
门楼上的隶书壁肚联,一看即知出自民国普宁三大书法家溪心顾百陶只手。

顶寨外北侧,中寨后。


中寨德轩围。
外洋村北侧的新厝局。

顶寨外西北角的村道上。

顶寨后,一座四点金,即老人活动中心大楼。
虽然说河头村处里湖圩因商贸而发达,但其人文历史沉淀却也是厚重的!特别是关于老爷地所在处的关帝庙、上社书院、街内,还有夏园寨、河头寨等等,要做一个详细的文字描述,可以长篇大论说个没完。据老辈介绍,河头旧时的民俗非常精彩,春节四社主持的营关帝、五月十三的关帝生,除了商户争先出资做大戏而规模夸张之外,游神中还有营景一节!不过这些现已简化。河头村姓氏众多,最让人意外的,当然要数宋末三杰张世杰后裔一支在此,不过因为河头商贸发达往来人流量非常大,且也是历来洪涝频繁的地方,张氏和很多村中很多姓氏一样,具体的族谱资料基本无存。
整理河头村的这两篇图志,相当头疼,因为资料多而零散且杂乱,用了两三天,总算把大概的整理出来。
关于河头村,还有非常多好玩的村落元素,但在此就不一一附上了。
本图志中,文字部分参考普宁刘氏族谱、溪南周氏族谱资料、普宁文物志、里湖文史等。 图片部分,取此几年前所拍摄一些作为补充。
匆匆之行,所获如上,仅以为记。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图志存有诸多不足,敬请指正。
最后,感谢里湖的思源兄一路相伴,感谢提供资料的各位朋友。
本图志为原创采集,一字一图均为辛苦所得,若确有需转载文段、图片,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未经同意,普宁本地网站请勿转载,特别谢绝文字文段剽窃式的转载。
20160914初稿
完。
声明
本作品为【普宁青年摄影】【普宁城市网(pnctiy.net)】【普宁村落(Q群36527458)】荣誉出品。
非商业性质,仅限于网络分享与交流之用,请勿恶意歪曲传播。
若有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安静声音】的署名,并保留原图片水印和本段声明等。
请尊重个人劳动成果!谢绝图片、文字、文段的非完整性转载!请勿剽窃性抄袭。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如作品著作权、作品中出现人物的肖像权等。
作品中原创图片、文字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行为,违者必究。
|